2023/10/30
|

從傷到光的距離 《拾蒂》最終場 以本土陰道故事映照生命傷痕

編輯/江敍慈(公民對話處 媒體組 專員)

1997年鄧如雯殺夫案、2004年「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這些流動於台灣社會記憶中的重大性別事件,你還記得嗎?這些事件震驚台灣社會,也陸續推動、催生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然而,不只是重大新聞,更多與性和性別相關的傷痛仍存在於社會中,許多人負著傷、含著淚,卻難以透露隻字片語。

勵馨基金會在服務中,看見一個個被壓傷的故事,以及當事人的煎熬,也讓我們理解到,倡導性別公義已是不容耽擱的使命。2015年,勵馨匯集了服務對象的經驗與台灣重大性別事件,台灣本土的陰道故事《拾蒂》舞台劇就此誕生。2023年,勵馨成立三十五週年之際,《拾蒂》也將迎來最後一次的正式演出,盼能在這最後一次的旅途中,再次呈現真實的台灣性別故事,與每一位觀眾共同凝視那片傷、那道光。

 

將傷痛剪碎 拼貼出新生之花

由美國女權鬥士、終止性別暴力運動「V-Day」的創始人伊芙·恩斯勒( Eve Ensler )所創作的劇本「陰道獨白」,暢訴女性受到性暴力、性剝削、性別不平等的種種經驗,引起國際關注。2005年,勵馨獲得「V-Day」總部授權,將「陰道獨白」引進台灣,並連續演出十年,在台灣性別推廣的路途留下指標性的軌跡。

在演出「陰道獨白」的十年中,勵馨收到許多觀眾回饋,其中不乏「為何不演出台灣自己的陰道故事」的提問,讓勵馨省思,將服務經驗轉化、以另一種形式倡議性別平等、同時為暴力受害者發聲的可能性。2015年,勵馨彙整了多年的服務能量,發展台灣本土的陰道獨白《拾蒂》。

將此劇本取名為「拾蒂」,勵馨希望傳遞三個意涵:

● 拾起許多被人忽略、受壓迫的、受傷的女子生命故事。
● 重新檢視許多根深蒂固對女性的傳統觀點或迷思。
● 蒂,象徵女王,讓女性成為主體。

以這三個意涵為前提,《拾蒂》首部曲不僅納入服務對象的生命經驗,也重現彭婉如事件、鄧如雯殺夫案、「玫瑰少年」葉永鋕等具有指標性的重大性別事件:一位傑出的女性,因性暴力而離開人世;承受巨大暴力多年而失去理智之後,吐出的那句「我終於可以睡覺了。」;以及一個溫柔的孩子,因數不盡的戲謔與欺侮而提早下車,促成了一部法律、留下了一個哀痛的母親。這些事件雖為台灣社會帶來震撼與省思,卻終究被漸漸淡忘,因此勵馨也將之納入《拾蒂》劇本中,藉由演出,與觀眾一同憶起,這些重大新聞,反映出更多仍在受苦、強忍傷痛的身影。

2015年演出後,便引起廣大迴響,許多民眾表示深受觸動,驚覺「原來性別暴力離我們這麼近!」《拾蒂》首部曲的成功,顯示了以戲劇倡導性別議題的多樣化,透過真實經驗的敘說與生動的演出,更能讓民眾感受性別暴力被害人飽受壓迫、卻難以言說的沉痛,以及台灣社會在性別平等議題上,尚可努力的空間。

隨著時代演變,更多與性別相關的事件、觀感、分析也逐漸浮現,在隨著時代腳步翻新服務的同時,勵馨也持續彙整服務中的看見,並透過整合與優化,擴充《拾蒂》劇本,收入更多元、也更深入的性別故事。

2015至2018年,勵馨持續推出《拾蒂》首部曲、二部曲、三部曲,以及適逢勵馨三十週年時的集大成之作。展演了雛妓、吧girl、性侵與性剝削、家庭暴力、約會強暴、未成年懷孕、目睹暴力,以及同志與跨性別等現象或議題,透過不同時期的事件,多面向展現台灣性別意識的演進脈絡。

 

2023年,《拾蒂》加入探討數位性別暴力的劇本「這是我的#hashtag」;在網路發達的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資訊都能飛速傳遞,性別暴力也藉此特性,迅速蔓延在網路世界中,受害的人不計其數。在「這是我的#hashtag」的段落中,可看見數位性別暴力受害者的焦灼痛苦、躲在鍵盤背後的貪婪與惡意、以及身邊重要他人的惶惑與不捨。

 

在那道光下 我們一起說你的故事

《拾蒂》中的許多情境,都是取材自服務對象的真實心聲,由曾獲Openbook好書獎、台灣文學獎金典獎入圍的創作者郝妮爾彙整,重新編寫,寫實或非寫實的場景、喜悲交錯的台詞,投射出社會思維的偏視、禁錮,以及當事人求助無門的心碎與倉皇。

 

「你為什麼還沒放下?」

「這裡沒有出口、沒有光。」

「為什麼非得等到她動手,社會的目光才終於落在她身上?」

「他硬把鏡頭伸過來,而我為此道歉。」

──《拾蒂》劇本節錄

 

身為《拾蒂》的編劇,郝妮爾必須閱讀大量的田野調查與採訪資料,透過與服務對象面對面,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生命經驗,帶給郝妮爾極大的撼動;那些情景,乍聽之下很像電視裡看到的新聞或劇情,然而,對服務對象而言,卻是再真實不過、甚至想忘也忘不了的生命刻劃,在對談中,她一次次感受著當事人的創痛,體會到生命中真有不可承受之重。感同身受之下,郝妮爾寫出了觸動人心的情節與台詞,完成了能量豐沛的《拾蒂》劇本。

 

談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郝妮爾舉出了「躲貓貓」,這是一個談論家內性侵的段落:當身邊人遭受性侵,而加害人也與自己關係很緊密時,人們可能會因過於震驚、難以接受,因此第一時間反而是質疑被害者。「你是不是穿太少?」、「你有沒有說謊?」又或是在事後,常會要求被害者躲起來、忘掉、放下,但這些都是壓迫,為被害者帶來二次傷害。因此郝妮爾用遊戲「躲貓貓」為背景,隱喻性侵被害人反覆因身邊人的反應受創,卻又無處可躲、孤立無援的傷痛。

擁有出色的劇本後,《拾蒂》最終能呈現在觀眾面前,導演是功不可沒的靈魂人物。從勵馨引進「陰道獨白」就參與演出、執導的喬色分,不僅是勵馨所扶植的劇團「光腳的愛麗絲」指導顧問,細膩的她也應用創傷議題,引導演員們共同創作,讓台灣本土的陰道故事逐漸凝聚、成形,轉化為富含藝術性的戲劇作品。

不只是取材於服務對象的真實經驗,《拾蒂》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演員多以素人為主,甚至可能是曾受到歧視或暴力的「倖存者」,卻以親身演出,重現創傷經歷與煎熬心境,讓觀眾看見暴力是如何劇烈劃傷生命,以及在傷痕的縫隙中所透出的療癒與盼望。

喬色分提到,相較於「陰道獨白」,《拾蒂》與台灣在地文化有更多連結,演員會比較有共鳴,排練也較易進入狀況。然而在排練的過程中,演員也可能因為觸動創傷經驗而情緒潰堤,這時候她就會停下來,陪伴演員流淚。重新經過抒發與梳理後,演員會逐漸獲得療癒,上台演出時,已不只是倖存者,而是說故事人、表演者、倡議者。

曾經在演出結束後,喬色分在劇場門口遇到幾位觀眾,向她說「謝謝」,讓她體認到,社會上還有許多有類似遭遇的人,卻因種種原因無法宣之於口,《拾蒂》的出現,彷彿是在對這個社會,大聲說出這些故事。「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聽見另一股微弱的聲音,小小聲地說:『這也是我的故事。』」喬色分說。

 

 

走上舞台的 是我、也是你

勵馨「光腳的愛麗絲」劇團成員之一雨澄,也參與了今年《拾蒂》最終場的演出,她在高中任教超過二十年,這一次將站上另一個舞台、演出「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葉永鋕事件發生於2000年,引起社會嘩然,也催生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但七年過去後,2011年仍發生蘆洲國中生因陰柔氣質被取笑,最後墜樓輕生的憾事,由此可見,對性別的偏見與框架仍存在於社會當中。

身為一位教師,雨澄平時就會宣導性別平等、尊重多元的觀念。蘆洲國中生墜樓事件,讓她更堅信性別教育不僅有其意義,更有迫切的必要。也因此,她拿到劇本時非常有感,「這不正是我一直努力在教的觀念嗎?」這個角色彷彿提醒了她,要透過教育工作者的身分,更努力推廣多元性別、性別友善的理念。

雨澄表示,排練難免會感到辛苦,但她的熱忱絲毫沒有消褪,仍非常期待透過演出,為觀眾帶來支持與療癒的力量,在台灣#MeToo運動風起雲湧的2023年,能夠參加倡議性別公義的演出,她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想到我們的演出,或許能讓受傷的人感到被同理、被接住,能為性別平等盡一份心力,我就覺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雨澄說。

 

 

從傷走向光,很遠  但我們終將抵達

「不哭不哭,痛痛飛走了。」

「我們只是不同,沒有不好。」

「就算最好的事情都沒有發生,我們還是可以選擇,成為自己最想做的那個人。」

「你不用道歉!錯的是未經允許散佈影片的他!」

──《拾蒂》劇本節錄

 

創傷是真切、疼痛、難以忽視和忘懷的,《拾蒂》欲傳達的,不是否認,而是邀請:邀請觀眾與《拾蒂》共感、同行,看見性別暴力被害人的生命故事,也看見台灣社會之於性別的成見與綑綁,了解終止性別暴力的軌跡與重要性。

從2015年至今,《拾蒂》走過八年,如今即將迎來最終場演出,然而這並不代表勵馨將停下推廣性別暴力防治的腳步;未來,《拾蒂》將推出劇本書,並從大型演出轉變為小型的藝術倡議,並深入至各地社區、藝術團體、教學現場,透過更多管道,繼續敘說台灣本土的陰道故事。終止性別暴力,固然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只要持續走著,終將迎來給與生命嶄新能量的溫暖微光。

 

更多主題報導>>#MeToo 然後呢?勵馨與你站在一起 讓我們終止性騷擾文化

更多主題報導>>「不想讓你一個人,#MeToo」音樂會 團結帶來療癒社會的溫柔力量

募資方案
【支持勵馨】勵馨統籌分配

勵馨基金會邀請您一同參與弱勢婦幼的生命重建工程,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幫助生命滿是傷痕的不幸婦女及孩子,因著您的愛心獲得重生的力量。

前往介紹頁面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