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重點:
每個國家發展社會住宅的原因各不相同,也因應著時代背景與國情發展出全人不同的社區樣貌。可負擔房租、居住空間權益保障、富有設計美感的建築,以及經過整體規劃的社區物業、周邊設施、便利生活機能,有機會重新改寫人們對於租屋市場的期待, 社會住宅 也成了大眾兼顧經濟、居住、便利的全新選擇。
為了解決台灣高房價、高房租的困難,近十年來政府祭出不少政策,像是租金補貼、包租代管,二月中旬內政部和財政部更研擬「使用權住宅」,希望能減緩年輕世代小資族和沒錢買房的家庭,被生活與房租、房貸夾殺的居住焦慮。然而低薪高工時的勞動生態、通貨膨脹下的物價飛漲、因高房價而被迫遠居的通勤生活,以及高齡化社會所造成的獨居長者等問題。社會快速的發展,已讓生活與我們父母年輕時相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還記得幾年前初次在台北租房時,因為預算有限,僅能選擇與好友相約承租郊區的鐵皮頂加,除了冬冷夏熱,動則1-2小時的通勤時間是每日常態。每個月扣除租金與孝親費後,身上的餘款總是所剩無幾;連租房補助都因為頂加的關係而無法申請。
每月領取薪資後,看著扣除固定開銷的房租、水電後所剩無幾的薪水所發出的嘆息;晚上11點踏上回家的末班車,坐在漸漸空蕩的車廂裡想著自己還要趕上明早6點的首班車而湧上的疲憊。看著身邊許多朋友的生活,原本只要負擔兩人的生活空間,因為孩子的出生而變得混亂窘迫。
足以負擔的房租,生活機能的便利,甚至還有良好的里民關係?
還是睡吧,夢裡甚麼都有。
2010年,勵馨基金會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等組織共同成立 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推動社會住宅相關目標至今已十餘載,「社會住宅」這個選項已經成為了大眾有別於過往居住經驗的全新選擇。人們開始有機會以相對優惠的價格入住更有品質的社區,針對內部住戶需求設計、布建的社會福利設施和據點,讓社會住宅成為了「以人為本、社區互助」的集合住宅社區。
引用自《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在那個當手頭的資金勉勉強強可以應付生活的時期(也許是現在,也許是剛開始出社會打滾的那幾年),對於居住有幾種選擇:
是不是都蠻讓人難以下手的?又或許我們會試著再追問更細:附近的交通如何?是否有更快的移動方式?自己煮呢?附近有市場嗎?距離市區遠不遠?……
在必需妥協的「有限」中,孰重孰輕都需要審慎思量,一次次的考慮與選擇,都會消磨掉專注力與心力。若是職涯、關係(如:轉調、離職、交往、結婚等等)有所變動,又需要再經歷一次相同的循環。「牽一髮動全身」的相互牽制,容易造成將就、停滯的狀態。
如果,有第五個選擇,可以用相同的費用,租到一個舒適的獨立套房,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優良、三分鐘就能到公園、社區居民友善互助、還有許多好玩的社區活動……會不會讓人感到心動不已呢?
這第五個選擇,也許就是「社會住宅」。
閱讀更多>>多多益善:你我無法迴避的人生百態,鍛練一起生活的能力
要了解社會住宅的意思,我們引用《不只是房子》第一章開頭提到的拆解法,將其拆解為:「社會」與「住宅」兩個詞彙。
【社會】:不以市場定價為依據,而以入住者實際可負擔的成本為依據。
以台北市租金計價方式為例,在不考慮任何身份、補貼的情況下,社會住宅的租金約是市場行情的 8 折;若是符合台北市社宅分級租金補貼制度,則可以市場行情的5~7折入住社宅。
以111年11月22日 興隆D2區社會住宅公告招租 的「一房型(16坪)」來說,無補貼租金為9,600元;若是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在28k至46k之間,還有近2000元的租屋補助。同一時期,鄰近且條件相似的物件租金約為19,000元左右。
可負擔房租、3-12年的居住空間權益保障、富有設計美感的建築空間,以及經過整體規劃的社區物業、周邊設施、便利生活機能,有機會重新改寫人們對於租屋市場的期待,「社會住宅」也成了大眾兼顧經濟、居住、便利的全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