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

「不想讓你一個人,#MeToo」音樂會 團結帶來療癒社會的溫柔力量

撰文/蕭淳方(公民對話處 媒體組 專員)

今(2023)年五月底,「#MeToo運動」在台灣洶湧展開,為性暴力被害人過往隱忍的創傷,衝撞出一道出口,讓許多受傷的心知道原來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就像深海的鯨豚在無光的海裡,通過發出聲音和回聲來定位、互相理解,當同伴受傷或生病,也會停留照顧,幫助其浮上水面。

在台灣的每一聲#MeToo,就如同一次次的回聲,像是在為同伴在這一條晦暗無光的路上,在黑暗中前進,找一條安全的路。

 

當越來越多人打破沉默說出 #MeToo後,「復元」是重要的下一階段,而要能走向復元,「肯認創傷」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勵馨基金會認為整體社會必須看見各種經驗、承認多元傷痛、尊重不同選擇,讓被害人無論已經發聲或依然沉默,都能感到不被忽略、不受否認、不再孤單,進而能有機會修復療癒,邁向生命的復元。

在社會覺醒的動盪與紛擾中,勵馨基金會希望為眾人帶來穩定溫柔的力量,故在7月22日晚間,於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了「不想讓你一個人,#MeToo音樂會」,期待音樂會裡的每一首歌,能讓溫柔平靜的能量,流淌到被害人與陪伴被害人的「重要他人」的生命之中。

音樂會由許多關心 #MeToo事件的出色音樂人,為聽眾帶來精彩的演出,包括著名客語流行音樂家謝宇威、療癒系音樂家紀淑玲、第30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吉那楊淑喻、山狗大後生樂團主唱林鈺婷、唱作歌手王喬尹、民謠清新客庄女聲葉鈺渟,與知名樂器演奏家:豎琴獵人李哲音、大提琴家鄭雅云及知名鋼琴家洪筠惠,並由致力性別平權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鄒宗翰主持,透過動人的旋律和歌聲,傳遞溫暖療癒的力量。

 

五大主題 聽見被害人吶喊 發出溫柔堅定回聲

「不想讓你一個人,#MeToo音樂會」設計五大主題「#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不是你的錯」、「#做你的回聲,我們都是重要他人」、「#浪起後,如何走的更遠?」、「 #We are One,不想讓你一個人」,透過重量級嘉賓──中華好好說話,學會創辦人兼理事長賴佩霞、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文字工作者古碧玲及占星專家唐綺陽等人的引言,象徵台灣社會要更加邁向性別友善的新階段:打破社會沉默、肯認被害人的受傷、將責任歸還給加害人、整體社會如何集結眾人之力,採取改善行動並對錯誤提出回應。以期促進族群間進行對話,帶來溫柔「回聲」,與眾人一起重建社會間的信任。

「很感謝這些發聲朋友的行動,喚起台灣的#MeToo運動,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契機,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事,但可以集結力量改變未來,而這也是勵馨基金會舉辦這場 #MeToo音樂會的目的。未來勵馨會持續完善被害人服務,監督政府修法與政策執行,真正落實性別公義。」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說。

「中華好好說話,學會」創辦人兼理事長賴佩霞於引言時,強調「打破沉默」的重要:「過去曾有很多性暴力被害人,因為害怕受到二次傷害等因素,所以難以發聲,而『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不只是被害人,也是社工及所有關心平權議題的人,共同發出的吶喊。我真心誠意感謝每個為這個議題發聲的人,是你們的聲音,促使社會不得不正視這個議題。我們不要,也不能這樣算了。為了要實踐『彼此尊重』的理想,社會要追上的地方還很多,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

 

肯認傷痛 才能邁向復元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在 #MeToo浪潮下,陸續有人說出自受害經驗,但仍有許多人無法言說自己的傷。每個人遭受性暴力後的反應都不一樣,我們不該用「完美被害人」的角度來希望他們「勇敢面對」,陪伴者更不要讓自己的關心變成一種「控制」。我們必須理解且接受性騷擾事件可能有「多元」的樣態、被害人會有「多元」的經歷、感受與應對方式。

 

黃雅羚進一步分享,面對性騷被害人,陪伴者的「肯認」相當重要,相信被害人的遭遇與感受是真實的,是被害人復元療癒之路最重要的一步。他也溫柔告訴性騷被害人:「不論你選擇如何面對,你的受傷都是真實的,那不是你的錯。」最後來自台南的他,用台語溫柔告訴每個被害人:「會陪你,逐家牽做伙。」

文字工作者古碧玲談到,#MeToo運動不是個人的事,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社會在一波波 #MeToo運動掀起後,還有許多機制、論述以及法律需要建立,而被害人身心靈重建更是一條長長的路要走。但相信在如此大的陣痛後,我們的社會真的會進步,握有權勢者也會小心謹慎,不再任意妄為。

他也呼籲大眾關注「重要他人」:「受害者們需要陪伴,他們身邊的家人也需要支持,而非指責,因為無論是打官司或是身心的復元,都是無比漫長的過程,被害人要現身很難,陪伴也很難。」並感性的說﹕「我們站出來,是希望那些在角落暗隅的你們,不再是一個人面對。」

 

發聲帶來改變 #MeToo成為團結的起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指出,對性暴力被害人而言,說出來不見得會被聽見、也不見得會加速復元歷程,「公開說出 #MeToo是為了奪回自主權與詮釋權,揭露加害者是希望暴力可以停下來,希望將自身傷痛化為改變世界的力量。」期待這場運動是宣示接力改革性平社會條件的起點,讓受創者知道自己不孤單,不需要再自己對抗惡意與冷漠,呼籲民眾選擇自己能夠行動的場域,接續這場性別平權運動。

 

占星專家唐綺陽則呼籲,所有受害者站出來,最重要的理由都是:不想再有人受到傷害了。如果我們不希望再看到類似事件發生,該被譴責的不是被害人,而是加害人。他認為:「這場運動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而時代已經變了、支撐受害者是現代的風潮。」希望透過 #MeToo運動,能凝結社會共識,一起前進,越來越好。

 

眾人投入 溫柔接住傷痛

而在音樂會開始前,勵馨邀請了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現代婦女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法律扶助基金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男性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等同樣致力於性別平權、性暴力被害人服務的民間團體夥伴,發表短講共襄盛舉,齊心為有需要的民眾建置一個資源平台,為被害人營造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性別友善企業Curves可爾姿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及長期專注女性題材的中國作家上官亂,也到場發聲支持,呼籲大眾一起成為「重要他人」。

台灣 #MeToo是一場溫柔的社會革命,每一個聲音都應該被重視。除了舞台上的發聲,勵馨也希望讓每個被害人、陪伴者,以及友善的社會大眾有訴說和被聆聽的空間,於是在活動現場備有社工服務平台,提供有需要的民眾前來諮詢求助,由社工溫柔接住受傷的心;舞台周遭設置「回聲連儂牆」,讓難以直接說出口的被害人可以透過文字,匿名寫下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讓大眾能夠留下支持的話語,用一張張的留言化做溫柔雲朵,輕輕托住被害人,希望不再有人墜落。

 

「Me Too,短短幾個字,我過了三十多年才有機會說出口,感謝所有幫助我的人。」

「我知道,你可能還在猶豫要不要撕開傷口說出來,不管最後決定是什麼,你都不孤單。」

「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努力成為支持的力量,成為讓世界更溫柔的存在。」

──不想讓你一個人,#MeToo音樂會,連儂牆 

 

每個人 都是重要他人

性侵害、性騷擾等「性暴力」,在受害者生命中刻劃了深深創傷,想讓創傷復元,一大關鍵因素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重要他人」是指在我們生命中具影響力的人,通常是在日常中有密切關係並信任的人,但也可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協助的人,例如偵辦性暴力案件的警察、司法人員、診療的醫師、提供服務的社工等;也可能是具有敏感度,發現孩子情況不對勁的鄰居、或是阻止性騷擾行為的路人、甚至是在網路上留言鼓勵受害者的網友,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角色上成為另一人的重要他人。這也是在 #MeToo音樂會中,不斷被強調的概念。

「重要他人」一句理解的回應、一個懇切的眼神,都有機會讓受害者感受到被支持,更有力量走上復元之路。

但當性暴力事件發生時,許多重要他人常面臨不知所措、想幫忙卻使不上力的情況。這時除了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外,我們在陪伴當事人時,可以掌握「真誠地傾聽及同理」、「不指責或隨意評斷」、「尊重被害人自主性,不要對他的復元歷程有預設立場」等要點,除了可以降低二次傷害的機會,也能給被害人心理支持。

 

陪伴 也別忘了傾聽自己的聲音

在 #MeToo音樂會現場諮詢的朋友中,我們發現到有幾位身為「重要他人」。在言談中社工能感受到他們的焦慮不安,對被害人投入極大的關注,反而讓自己的生活有些失衡,甚至出現「替代性創傷」。

重要他人在陪伴當事人的過程中,因為密切的互動,間接看見、聽見創傷事件,或長期感受到被害人的想法及情緒,在高度的同理下,就可能出現「替代性創傷」的反應。

但是,陪伴身心受創的被害人復元,是一條長遠的路,如果我們自己的身心難以安頓,就很難有力量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療癒的旅程。所以,當發覺自己的狀態不太好的時候,別忘了提醒自己,要多關照個人的身心喔!我們可以:

  • 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覺察及整理情緒及狀態。
  • 轉移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增加對自己的關注,減少接觸創傷事件相關訊息。
  • 尋找自己的支持系統,要有可以聽你說話的人。

提醒大家,在尋求他人支持時,除了對方是否親近可信任外,也要注意對方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是否穩定,以及是否願意聆聽喔!

 

勵馨推動性平三法修法 持續監督倡議

勵馨長期倡議性暴力防治修法,希望能從法制面提供被害人更多保障。在台灣 #MeToo運動下,政府與勵馨等民間單位積極合作,全力推動《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等「性平三法」修法,並在七月底由立法院三讀通過。

勵馨欣見政府積極作為,但修法後的「性平三法」仍有部分未竟之處,期待能在將來進一步改善:

 

性騷擾定義應以「未經同意」取代「違反意願」

修法後,《性騷擾防治法》中仍以「違反意願」作為性騷擾主要定義。但這容易讓被害人受到「為什麼不明確拒絕」的質疑。尤其是「權勢性騷」的被害人,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下,被害人往往難以表達自己的意願,無法開口拒絕。為了避免責備被害人的「完美被害人」迷思,建議將要件改為「未經同意」就是性騷擾。

 

需優化專業人才庫,明定培訓辦法

性騷擾調查處理人員的「性別敏感度」非常重要。中央主管機關將「培訓性騷擾事件調查處理專業人才」入法,但並未對培訓細節延伸討論。建議應有相關規範,並設立門檻明確、定期檢視資格的專業人才庫,並有 「汰換不適任人」之機制。

 

簡化申訴時效規定

修法後,雖然延長了 《性騷擾防治法》 申訴時效,但在「性平三法」中的申訴時效仍有諸多規定。雖是為回應不同情境需求,但過於複雜的時效規定,容易造成混淆,反而可能對被害人與實務工作者造成困擾。建議可以再明確簡化,如僅區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之不同申訴時效即可。

 

輔導雇主防治職場性騷擾

《性別平等工作法》修法後,將雇主依據員工人數分層,賦予各自不同的責任規範,為免雇主不慎觸法,政府應透過施行細則或相關子法,規劃對雇主的協助及輔導,增進雇主處理性騷擾事件之知能,使其有所依據。

 

勵馨深信,除了完善的立法保障,更要有友善的社會氛圍,肯認被害人的受傷,才能讓被害人邁向復元。勵馨邀請大家:當身旁的人遇到性騷擾時,可以陪伴聆聽,試著採取行動,或者尋求專業協助,成為彼此的重要他人。呼籲大眾持續關注 #MeToo 議題,一起為台灣社會打造友善的支持環境。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