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

翻轉「女孩日」——從「這我!音樂祭」看見青少年的內在力量

撰文/錢愛慈(勵馨基金會 公民對話處媒體組組長)

「女孩在媒體的形象只能是辣妹、恐龍妹、檳榔西施、人工美女?」「女孩更適合當護理師、教師、保母、家庭主婦?」長期以來,台灣少女在貶抑中長大,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柢固。如今台灣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正在發展進步,但性別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的問題仍然存在。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共計約29.7萬人,其中女性15.6萬人。少女接受教育比例與男性相比已無差異,但在科系的選擇上,仍受性別影響。細看各領域畢業生中女性比率,「教育」高達70.3%,「藝術及人文」也占68.8%,「工程、製造及營建」卻僅占18.9%。許多家長仍對孩子存有「男理工、女人文」之期望,如何突破家長的性別期待,讓努力學習的學生不會因性別而受限制,仍有長路要走。

身為女生,從小就聽到好多「不可以」,成長過程中常聽老師或長輩說:「女生不需要學這個」、「女生不可以這樣」或是「女生應該怎麼樣」。為了消弭「性別」對女孩的限制與影響,破除刻板觀念,發覺及展現女孩潛在的力量,鼓勵他們勇於追求夢想,「女孩日」的概念油然而生。

「女孩日」源自聯合國於2012年宣布通過的66/170號決議,將每年的10月11日定為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DayoftheGirl),期許各國都能重視女孩的權利、發展女孩的能力、為女孩提供更多的機會、破除對女孩不平等的待遇等等。

勵馨是全台第一個開始倡議女孩日、推動「台灣女兒節」的團體。20多年前,當時台灣社會僅將身體外貌視為女孩的唯一價值,缺乏女孩培力的概念,勵馨在2000年發表《台灣女孩紅皮書》,指出台灣女孩被貶抑的脆弱處境,呼籲政府、社會大眾重視女孩價值。

勵馨啟動了「Formosa女兒系列倡議與行動」,推動包含「數理科技」、「勇氣冒險」、「社群經營」、「特殊創作」、「體能運動」五大獎項的女兒獎,以鼓勵女孩發展多元的可能性。勵馨各分處所也透過辦理女孩工作日、女孩馨光夜跑、PowerCamp等活動,反轉性別迷思,為台灣女孩人權扎根與發聲,至今已培力超過10,000名女孩。

在勵馨基金會長年倡議,以及響應聯合國「國際女孩日」的氛圍下,行政院自2013年起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台灣女孩日」,開始推動「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註1),呼籲社會重視女孩價值與權益,重視投資及培力女孩,讓台灣女孩獲得應有的人權與照顧。

分享經驗推動亞洲女孩培力

2012年行政院主計處公佈臺灣性別圖像,並將我國資料代入性別不平等指數GII(註2)公式計算,顯示2011年我國GII值為0.061,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評比的146個國家相較,僅次於瑞典、荷蘭及丹麥,位居第4,優於亞洲地區之新加坡、日本及南韓。

台灣性別意識的提升,遙遙領先亞洲各國,勵馨發現要改變以父權制度為主的亞洲國家,需要更多在地草根組織的發聲和推動,從根本進行社會觀念改革。因此希望性別平權走在亞洲最前端的台灣,可以擔任經驗傳承者的角色帶領行動,幫助亞洲女孩們發揮影響力。

2012年起,勵馨透過舉辦「亞洲女孩人權運動」與多個亞洲次區域的NGO連結,建立夥伴關係,在各國與各區域以反人口販運、反童婚、支持少女受教權等議題。舉辦包括請願、研討會、展示、辯論、快閃活動、影展、演講和工作坊等多元活動,參加的成員有政府、公民社會組織和社區成員的代表。

勵馨透過在台灣推行「PowerCamp魔法少女電力營」多年成效斐然的經驗,以性別培力為核心,將過去亞洲女孩人權運動所獲得的成果和經驗,深耕至亞洲國家。希望能經由不同區域女孩們之間的交流,更理解女孩們所面對的各項處境,並藉由分享,激盪出更多對於性別倡議的力量。

同時,勵馨也積極推動亞洲女孩培力計畫(AsianGirlsCampaign),根據各組織提交的女孩培力計畫書,小額補助對女孩教育權及改善女孩人權狀況的提案、各種性別倡議、活動、網路或DM行銷宣傳、團體、小型工作坊等,有貢獻的組織。藉由教育及生活上援助方案,串連其他國際組織,加強地方教育與社區發展,提供知識方面的轉移,培養亞洲女孩自立的能力。至今已支持100個亞洲在地女孩培力方案,創造了友善安全的女孩發展空間。

擴大性平意識「台灣女孩日」轉型

經過勵馨多年的倡議及推動,政府通過「台灣女孩日」並開始有相關預算,社會大眾逐漸打破女孩只有身體外貌單一價值的思想。雖然當初倡議的議題已獲解決,達成了階段性的目標,不過我們也發現女孩雖然漸漸具備性平概念,卻無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他們在參與活動時所建立起的性平意識,在離開活動場域後,就會因周圍環境及身邊親友的不認同,將其打回原形;或是因家長和長輩仍缺乏性別知能,世代落差造成親子衝突,而形成女孩實踐性別平等的阻力。

隨著性平教育的落實,勵馨看見不只女孩遇到實踐的阻力,不同性別間也遇到世代交替的難題。

勵馨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父母兒少性剝削青少年就業目睹兒少等服務,近年也開設或辦理了新北市「花漾青春館」、台北市「南區少年服務中心」、台中「小青馨」、苗栗「好室」、高雄「貮拾馨」等青少年社區服務中心和培力據點。勵馨同時與位於彰化花蓮的兩家「Aher性/別教育體驗中心」,以及各分所的「性/別教育體驗服務」一起宣導性平教育。期望擴大並延伸「點、線、面」的服務宣導,建構起更為健康的性別友善社會。

「這我!」音樂祭 用青少年的心聲向世界發聲

舉辦超過20年、萬人參與的勵馨「女孩日」系列活動,在今年(2024)因應時代趨勢轉型,於9月21日以「這我!It’sMyDay!青少年音樂祭」的型式在年輕人聚集的台北西門町盛大舉行。

透過音樂祭以「音樂演出xLivePodcastx互動市集」創造多元體驗,回應青少年不同的困擾,用青少年的心聲向世界發聲,從青少年真正的煩惱出發,結合勵馨全台一線社會服務經驗,與青少年夥伴共創而生,讓青少年在每個「這我!」的共鳴中,發現更多的選擇與可能,帶著認同與自信,成為真正喜歡的自己!

推動全面性別教育  直面青少年身心焦慮議題

勵馨也期待透過音樂祭的宣導,讓社會大眾及家長不再只關心青少年的生涯發展,更要聚焦目前青少年真正煩惱的「關係焦慮」、「數位暴力」、「性別探索」、「身心困擾」等四大議題

【關係焦慮】

社群媒體使得人際互動更加即時、片段且公開化。「即時」導致青少年習慣立刻得到回覆,難以延遲滿足;「片段」導致資訊或認知落差,造成溝通不良、錯誤詮釋或過度解讀;「公開化」則導致人際界限實體化,社群媒體上的一切互動,都標示了關係的厚度,造成親疏遠近變得一目了然。

為了維繫關係,青少年更容易缺乏安全感並感到焦慮,他們必須不斷在社群網路上進行互動,甚至在不知道事情全貌的狀況下就採取回應,反而加劇關係衝突。

【數位暴力】

青少年從小生長在充斥數位產品的環境中,生活與網路密不可分,當所處環境未能回應情感需求時,網路甚至會成為部分青少年的唯一情感依附來源。加上網路的「速食性」,隨時可以找到不同網友,不用費心深入經營互動,導致對人際界限尊重的陌生。

網路環境「非實體互動」的特性,青少年因為看不見對方,更可能將其視為帳號數據而失去同理心,或將其理想化而變得異常靠近;而演算法帶來的「同質性高」則使青少年身處同溫層,資訊片面而容易從眾。假如缺乏相關教育,青少年未必有辦法區辨自己從事的、或遇到的行為是不是暴力;加上同溫層的影響,則可能讓青少年因為「大家都這樣」,進而合理化暴力行為。

【性別探索】

性別探索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環節,隨著社會對性別議題的關注,青少年在自我和性別認同上面臨更多挑戰。這不僅限於生理性別的認識,還包括對性別角色、性別氣質及性傾向的理解。

在多元的社會中,青少年雖然有更多選擇和自由,但世代間的性別觀念仍在相互碰撞,青少年在尋找自己位置的過程中,常常會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需要足夠的資訊和支持系統來協助。

在這過程中,青少年常會面臨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例如家人的期待與個人性別認同衝突,同儕的歧視和嘲笑也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我們觀察到「性別刻板」、「愛情腳本」、「被害人迷思」及「從眾」深深影響年輕世代,這些面向互相交織,使性別議題更加複雜,也影響青少年對數位性別暴力的看法。

【身心困擾】

身心困擾是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問題,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兩個方面。這些困擾與壓力可能源自青春期發展、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家庭環境、自身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在數位科技時代,這些因素與數位世界的影響交織在一起,使得問題更為複雜。

當青少年面臨以上焦慮和困擾時,若能獲得及時、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支持系統,對他們緩解壓力將有很大助益。透過勵馨的陪伴與支持,青少年們能夠有意識地覺察自身情緒變化、並在維持人際界限的同時,學著將情緒說出口。慢慢的,他們愈來愈有能力辨識壓力、找到合適自己的環境、主動關照自我身心,在遇到風險與壓力事件時,也比過去更敢開口向「重要他人」尋求協助。我們更驚喜觀察到,青少年們的媒體識讀及思辨能力也有所提升。

勵馨希冀透過全台青少年服務,建立具有性別觀點的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支持。我們透過社工服務、倡議宣導以及沉浸式體驗桌遊等方式,創造出可以開展對話的空間,幫助青少年在充滿挑戰的成長階段獲得充沛、合宜的知識和支持。  

勵馨的目標是讓每個青少年都能理解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身體界限,並培養健康的性別觀念,以減少由誤解和歧視引起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避免青少年因無知和偏見而產生的心理困擾和社會矛盾,並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這一階段。  

勵馨從倡議「台灣女孩日」到推動「女孩日」轉型,提昇台灣性別平等意識,我們相信性別充權可以讓人們相信自己有能力,達成自我實現,找到自身的價值和更多可能性。最終,不讓性別影響或限制人們發展的可能,藉由讓大眾看見性別偏見造成的問題,產生群體力量,共同改變現狀,讓每個性別都能被友善對待。

註1:

102年3月函頒「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明訂我國維護及提升女孩權益之14項願景及75項實施策略,並督促各部會積極落實各項促進女孩身心健康、教育、人身安全及改善傳統禮俗、媒體內容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等重要事項。自112年1月1日起因已完成階段性引導任務停止適用,未來「提升女孩權益重要議題」將融入各機關業務辦理。(截錄自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站

註2: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於2010年提出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InequalityIndex, GII),用以衡量各國兩性在生殖健康、賦權與勞動市場三面向之平等情形。(截錄自行政院主計處2012年性別圖像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