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下午,在忙亂招生的工作中來了一通電話,讓有點昏頭的我可暫時緩一緩。是一位幫孩子了解青少年就業服務的家長,她是阿世的媽媽。
阿世媽媽說話細細慢慢的,沒什麼力氣,小小聲地在電話那頭問我勵馨是否有青少年就業的服務。她說孩子自從畢業之後就一直都待在家裡,不願外出工作,小孩很乖但很被動又內向,也沒什麼朋友。前幾天,學校老師給了她勵馨的青少年培力營隊的活動訊息,看看孩子能不能參加;我跟阿世媽媽說明我們服務方案的內容,並讓其了解我們很歡迎16-24歲的青少年朋友,並也徵求媽媽的同意讓我去家訪,跟阿世介紹我們的服務與活動。
那是一條容易錯過的巷子,我來來回回了幾趟才到阿世家,在家門口迎接我的是一隻狂吠的黑色土狗,幸好阿世媽媽出來,否則我就離開了;進到家中,阿世媽媽跟我提到阿世曾經有收到一張「紙」,上面寫著阿世有身心障礙的問題。我試著詢問是否有紙本可以參考,阿世媽媽就說她找不到,又再次跟我強調阿世只是很內向,他不太會回答別人的問題。我思索著,為什麼媽媽不斷的跟我強調阿世的狀況?
阿世媽媽後來去房間叫阿世出來,我見他留了一頭約翰藍儂的頭髮,蓄著孫中山的八字鬍,臉上的表情像是櫻桃小丸子裡的野口,身體瘦弱的像林黛玉,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阿世的印象,從我遇到他開始他總是沉默低頭不與人有視線接觸,總是在旁邊靜靜地聽著我與母親之間的對話,觀察著我們的互動。
營隊當天,阿世由媽媽陪伴走進教室,大家熱情的跟阿世打招呼,阿世經過媽媽的提醒才回應工作人員,那天阿世幾乎沒有主動正眼看過任何人,或是跟任何人主動說話,也沒有太多情緒在他的臉上,老師問他問題,他需要好幾分鐘的時間才能說出幾個字回覆老師,要旁人給很多的鼓勵與示範才會加入團隊互動。
為了拉進阿世與大家的距離,增加阿世的自信心,也測試阿世對承諾的付諸執行的程度,社工開玩笑要他做個蛋糕來給大家嚐嚐他的手藝。當下阿世並沒有表情,只是點點頭,隔週,阿世一大早便帶來一盒布朗尼給工作人員,有成員吃了一口不斷的說好吃,也用行動支持他的用心,將他帶來的布朗尼吃光光,這一天是大家看到阿世笑容最多的時刻。
這幾天,老師也透過建立關係的牌卡遊戲、我是誰的自我探索、人際互動引導反思的體驗遊戲、城市探涉實際訪談店家達人……,一連串的體驗遊戲的帶領,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漸漸地,阿世不再像是小丸子裡的野口,而是偶爾有笑臉的小玉。讓成員最驚訝的是,原本都不說話,需要很長時間醞釀,要用寫的才能勉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阿世,今天可以不帶稿子緩慢的說出自己想要表達的,讓成員及工作人員都相當感動。
改變就在這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引導他,看見他的能力,肯定他,包容他的不一樣,有耐性地陪伴,時機成熟了,他就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