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0
|

【勵馨觀點】性平與「惡」的距離

撰文/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不談性、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我們如何告訴孩子尊重不同的性別,又如何談性霸凌防治教育呢?

婦女節又來臨了,就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性別平等指數。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18年性別不平等指數,越接近0,代表性別越平權的前提之下,台灣的指數為0.053,平等程度居亞洲首位,世界排第9,這是台灣引以為傲的。但是,身委在婦女運動27年的經驗裡,我還是要說,台灣性別平等的與「惡」的距離並不遠。

 

消滅二元之外性別

 

其實就在咫尺之間,也就是說平等與不平等就在一線之間。

 

舉個例子,台灣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在亞洲遙遙領先,我們卻在同一年的選舉文宣看到,「同婚絕子絕孫」等極端侮辱性的標語;又在去年性平教育法通過的15年時,在公聽會中居然有團體質疑性別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矛盾的主張「只要性霸凌防治,不要性別教育」,甚至明講只要把同志教育拿掉就好?想想,如果不談性、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我們如何告訴孩子尊重不同的性別,又如何談性霸凌防治教育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是民主化之下的言論自由啊!但我認為這不是言論自由,它是一種屈辱性的言論,是一種窄化、極權思維之下的產物。它是站在「惡」的那一邊,以仇恨性語言,企圖打壓、消滅在二元性別之外的性別。我可以很同情他們充滿了性別偏見,但無法原諒他們對不同性別的人的仇視與打壓。

 

偏見會讓人誤以為世界就是他心中想像的那個樣子,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性別社會規範指數」(Gender Social Norms Index)調查發現,全球9成民眾對女性存有偏見,例如認為大學教育對男性比較重要,或工作機會稀缺的情況下,男性比較應該得到工作。更讓人訝異的是,91%男性和86%女性至少抱持一項明確的偏見,認為男性能成為較優秀的政治領袖或企業高層主管。這樣的偏見會產生歧視,只會讓女人越來越少機會發展,而且被擠壓,這是一種無形的「惡」。

 

這項調查還發現一個更恐怖的事實,超過1╱4的男性和女性認為,丈夫毆打妻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性別社會規範指數」設計宗旨,是為了衡量社會信仰如何阻礙性別平等。它使用全球逾80%人口資料,準確性是相當高的。可見這樣的偏見或說「惡」是深植人心,值得推動暴力防治的婦女團體思考。我們又要如何戰鬥如此偏見與歧視的「惡」呢?

 

教育要扎實不口號

 

翻開台灣婦女團體的對抗暴力、偏見與歧視的歷史,從「反雛妓華西街路跑」、制定《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到「大法官與女性官員三分之一提名比例」,不就是一本關於戰鬥偏見和歧視的大書嗎?

 

即便全球在女性就讀小學及孕產婦死亡人數下降等方面,都有所進步;台灣女性佔就業人口比達44.5%,女性平均薪資為男性的85.8%,換言之,女性較男性需多工作52天(365日曆天乘以男女薪資差14.2%≒52天),才能達到整年總薪資相同,相較於10年前,兩性平均時薪差距由17.9%下降至14.2%,亦即女性需增加工作天數由66天減少至52天,兩性平均薪資差距縮減3.7個百分點及減少14天。10年間減少14個工作天,我們好像有進步,但這性別平等之路可真遙遠與艱難啊!

 

要改善根深蒂固的偏見,似乎又得回到老掉牙的教育,我認為教育不口號,而是要扎實、深度的,一場一場的公民對話,才能有效地提升性別平等意識。三八婦女節,除了為仍在戰鬥位置的婦女團體或教育界的老師打氣之外,也要為台灣婦女加油,婦女權就是人權,性別平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是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而來的。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