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

在創傷知情的眼光下 傷終於被看見

撰文/呂昕庭(桃園分事務所 社工)

轉學來到新學校,進入課後輔導班後,小飛(化名)與同學互動時,不時會透過貶低、挑三揀四甚至攻擊的方式來應對,老師、媽媽也不斷地在處理小飛與同學之間的紛爭,但卻不見好轉,最後,在一次特別激烈的衝突時,小飛把同學弄傷了,大家都覺得對小飛束手無策,只能請小飛退出課輔班。此時,勵馨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的社工也開始與小飛接觸。

 

在這件事之後,小飛總是低頭沉默不語,不但不參與遊戲治療,更排斥社工到校輔導,獨自一人玩著手上的東西,不願意讓社工更靠近自己,猶如躲在蚌殼裡,想隔絕外界的聲音以及自己情緒。

沉默,就彷彿是小飛無聲的抗議,抗議他努力地想被肯定,證明自己不是弱者,但卻反被貼上「壞囝仔」的標籤,使得小飛防衛心更重、不信任他人,而且以逃避的方式應對外界,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

 

目睹的傷 猶如一道難以抹滅的疤

在一段時間的相處後,社工得知,在尚未轉至新學校的小飛,曾多次看見爸爸打媽媽的畫面,目睹媽媽在被爸爸毆打,小飛也只能無助、聲嘶力竭地求著爸爸,無形中,小飛也下意識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好保護媽媽,卻逐漸演變成易怒、好鬥的性格展現。

 

即使已經脫離暴力的環境,但過去種種心驚膽戰的畫面,仍讓小飛像被詛咒般,如影隨形、甩也甩不掉,身心狀態常常處在高度警覺中;當他遇到不被接納以及低自尊的困境中,便會反射性地貶低他人,以證明自己夠好,甚至以暴力解決衝突,進而影響小飛人際互動。

 

當隱藏的傷被看見,關係就靠近了

當我們看見小飛的委屈,並陳述我們對他的理解後,似乎有股神奇魔法力量般,讓他覺察到卡在身體裡那些壓抑的情緒,有機會讓這些情緒自然流動,不再僵硬的坐在我對面自顧地玩著手上的東西,願意讓我們再靠近他一點,陪伴他走過創傷、邁向療癒的路程,終於漸漸前進了。

 

面對孩子的行為時,我們常會帶有刻板印象,認為動手一定是最差勁的一方;但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卻可能使經歷創傷的孩子愈相信,自己就是如大家說的一樣,是個差勁的孩子,大腦就會啟動保護裝置,以攻擊、逃避的行為對抗不相信自己的聲音。

 

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在心理打造一層隱形城牆,當孩子的城牆越厚實,就越難以與他人有所連結。希望這個社會,能更常以創傷知情眼光看待孩子的行為,理解憤怒背後都是隱藏著被忽略的傷痛。試想一下當你被他人在乎和理解時,我們的內心又會激盪出什麼情緒的波瀾呢?請記得,同理,或許就是他最需要的陪伴。

募資方案
翻轉逆境-創傷知情服務開展募資
前往介紹頁面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