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出現好幾起未成年未婚懷孕生子或兒童被虐致死的社會案件新聞報導,大眾聽聞這樣的事件,輿論容易很快地以結果推論事實:因為新聞媒體的描述語句通常是「19歲大學生未婚產子扔垃圾桶」、「16歲少女廁所產子險溺斃」、「孩子疑似受到青少女母親的同居人虐待導致身上多處傷痕」,或是下個聳動標題。
而大眾則容易以日常所聽到的、新聞所描述的片段訊息來拼湊對青少女母親的生活故事與全貌,卻忽視了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情境脈絡,導致青少女懷孕卻不敢主動求助?
有人真正關心這位當事人為什麼會懷孕嗎?為什麼「選擇」生下孩子?為了將孩子留在身邊做了什麼樣的努力?
身為長時間在實務現場的工作者,我們明瞭這些看似公義的評論,其實對這群青少女母親造成更多的汙名和標籤。她們為孩子所做的努力將再次被掩蓋,反而需要花更多力氣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努力,才能由負轉正,才能獲得他人認同是個合格的好母親。事實上,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保持韌性地生活,社會大眾幾乎是無從得知的。
內容未完,全文詳見《想想論壇》: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