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侵害領域服務的這幾年,看見服務對象受到傷害後辛苦的復原歷程,同時也發現,除了服務對象之外,其身邊重要的人也同樣受到很深的傷痛。
與服務對象談話的過程中,常會聽到服務對象訴苦,身邊的人在第一時間都是先給予責備,「不夠小心」、「不懂得保護自己」、「眼睛睜得不夠大不會看人」。
–
在一次服務過程中,我有機會能夠與服務對象阿雲的重要他人阿星對話。
談話中,阿星不斷地責罵阿雲:「你就是因為愛玩,怎麼講也講不聽!叫你晚上盡量少出門,卻總是三更半夜才回家!這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都是因為你亂交朋友,而且還喝酒!」阿星一股腦的說了好多好多。
我聽見阿星責罵言語背後的不捨無措,跟他說道:「我知道你很生氣,生氣阿雲不夠小心、不夠注意自己的安全。但我想,你心裡好心疼阿雲發生這樣的事情,你想好好的關心陪伴,可是又好像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我猜你這些話其實是想表達對阿雲的關心,對不對?」聽到這,阿星瞬間淚湧。
面對社會對性的汙名偏見、當事人的自我責備、多數人認為性侵害被害者是自作自受的迷思……,讓阿星壓抑了好多好多的情緒,縱使想表達心或難過,卻因為不擅長表達情感,自身也感到無助和憂慮,為了掩蓋脆弱無措,反倒說出字字句句酸澀責難的話語。
然而,任何人都不想遭遇意外、不公義的事、被暴力或不尊重的對待,當傷害發生,我們總想著當初若做了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就不會受傷了。
不過,需要進一步想想的是,為什麼被嚴厲檢討的是被害者卻不是讓侵害事件發生的加害人?
為什麼社會環境讓性暴力的被害者無法安全的被善待?
–
當性侵害事件發生,連帶引發的身心傷害絕對不會只在一個人身上,對性侵害被害人而言,除了身體被侵犯,更甚的是需要長時間療癒修復的心理創傷;身旁的重要他人同樣地在事件發生之後,感到驚愕、心疼、無措、甚至可能因為深刻感知被害人的遭遇而同感痛苦。
因此,與被害者相伴左右、給予鼓勵的「重要他人」同樣地需要看見需求、釐清情緒、學習照顧自身感受,才能夠在焦心之餘,伸出手擁抱彼此而不被防衛刺傷。
在這些不同的看見裡,讓社工服務不僅是陪伴個案走過司法程序、提供情緒支持和傾聽理解,敏於覺察個案和重要他人的狀態,辨識防衛背後的纖細情緒,在工作中適度介入和提供資源,受了傷的當事人和重要他人在社工服務之外,可以陪伴彼此一起更穩地走在復原路上。
如此,「陪伴」的意義對我又更深了一些……。
再版年份:2016
由勵馨心理師們編輯、製作。期盼透過這手冊,為遭受性侵害者提供基礎的療癒資訊,並進一步協助性侵害倖存者理解性侵害的本質,了解性侵害事件對目前生活的影響,以及說明如何找到療癒自己的資源,規劃療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