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當伴侶遭遇性騷擾時,成為他們的支持,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性騷擾是行為人的責任,而非受害者的錯,因此,傾聽與同理至關重要。請耐心聆聽伴侶的訴說,避免質疑或責備,並明確表達支持:「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同時,尊重他們的決定,無論是選擇沉默、申訴或尋求法律協助。若伴侶希望採取行動,可協助整理證據、提供資訊或陪同尋求專業幫助。
最重要的是,營造安全、溫暖的環境,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與保護。我們的支持能幫助受害者走出創傷,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當你的伴侶願意向你述說他遭受性騷擾的經歷時,請盡可能放下手邊的事務,好好傾聽。不要打斷他的話,也不要急著給予任何評價或建議,讓他能夠以自己的節奏和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
讓他知道你理解他所經歷的一切。你可以這樣回應:「聽到你經歷這樣的事情,我感到非常難過。我相信你說的每一個字。」這樣的回應能夠建立信任感,對於性騷擾的受害者來說,被信任和被理解是開始療癒的關鍵。
你可以讓你的伴侶知道,性騷擾的錯不在他,而是在行為人,這跟他的性別、穿著或行為完全無關。
試著溫暖而堅定地告訴他:「這真的不是你的錯,沒有人應該被這樣對待,也沒有人有權力讓你感到不舒服或被侵犯。」這樣的話能幫助他釋懷,減少自責與懷疑,讓他知道,你站在他這一邊。
針對性騷擾被害者的心理反應,可以從其遭受侵害後的初期反應、面對申訴與求助的挑戰,以及長期的心理影響與復原三個方面說明:
當性騷擾發生時,受害者被性騷擾時的反應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不安,甚至覺得被冒犯或羞辱。但這種感受不只是單純的不愉快,還可能伴隨著恐懼、憤怒和羞恥感。
許多人在遭遇性騷擾時,會因為震驚和錯愕一時無法反應,這並不代表默許,而是因為突如其來的侵犯超出了心理預期。更讓人心疼的是,有些受害者可能開始自我懷疑,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的穿著、言行才引來騷擾,這種深深的內疚感會加深心理的壓力。
當一個人遭遇性騷擾時,不僅要面對內心的不安,還會陷入「被性騷擾怎麼辦?」「我要不要公開這件事?」或「我該不該求助?」等內心小宇宙的掙扎。
作為伴侶,我們可能會氣憤難平,為他抱不平,甚至想著:「一定要報警,讓對方付出代價!」但在衝動行動前,請先理解——你的伴侶可能正面臨這些糾結:
►害怕報復:擔心行為人事後秋後算帳,讓事情變得更糟,是許多受害者選擇隱忍的原因。
►形象權力不對等:如果行為人是職場上司、學校師長,甚至是有影響力的人,受害者可能害怕申訴後影響工作、學業,甚至遭受更多打壓。
►社會眼光與壓力:「這種事說出去很丟臉嗎?」「會不會別人反而怪我?」社會對性騷擾的偏見,讓許多人選擇沉默。
►缺乏證據:性騷擾往往發生在私密空間,沒有錄音、沒有目擊者,讓受害者遲疑該怎麼舉證。
►擔心二次傷害:害怕的是,好不容易幾經思考說出來後,反而被質疑、不被相信,甚至被要求描述細節,讓痛苦再次被翻出來。
所以,當你的伴侶陷入這些糾結時,最重要的不是催促他做決定,而是讓他知道,你在他身邊,無論他選擇怎麼做,你都會支持他。
騷擾對受害者的影響往往是長期且深遠的,甚至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讓他們陷入失眠、焦慮、憂鬱的困境。根據「台灣 #MeToo 運動」的討論,被性騷擾後帶來的心理創傷,並不亞於性侵害。
這樣的經歷可能嚴重打擊一個人的自尊與自信,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甚至對人際關係失去信任,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現。
在這段艱難的時期,支持系統的存在格外重要。身為伴侶、家人或朋友,我們能做的不是催促對方「快點走出來」,而是提供理解、耐心與陪伴。如果需要,也可以鼓勵尋求心理諮商等專業協助,幫助他一步步走出陰影,找回內心的力量。
不要催促他,也不要對他的情緒反應做出任何批判。你可以溫柔地詢問:「現在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或者只是靜靜地陪伴在他身邊,讓他感受到你的支持和愛。
鼓勵他與他信任的家人、朋友或心理專業人士交流。如果他願意,你可以陪伴他尋求心理諮商或法律諮詢等專業協助。
經歷性騷擾後,受害者有權決定是否採取任何行動,例如申訴或報警。無論你的伴侶做出什麼決定,都請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要試圖替他做決定,而是提供他相關的資訊,例如性騷擾的申訴管道、法律途徑以及可能需要的專業人員協助,並讓他知道,無論他選擇哪條路,你都會在他身邊支持他。
如果你的伴侶決定採取法律行動,你可以提供實際的協助,例如協助他回憶並記錄事件的詳細資訊、收集並妥善保存相關證據。這可能包括協助他整理通訊紀錄、尋找可能的目擊證人,或者陪同他報案或尋求法律諮詢。
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你與他共同面對這一切,而不是獨自承受。賦予他掌控感,在他的支持系統中,逐步走出陰影,重新掌握生活的步調。
⭐️閱讀更多>>>被性騷擾沒有證據怎麼辦?一篇文章帶你一起看懂如何申訴、蒐集證據與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