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孩子」免於遭受侵犯,是現代家長感到非常緊張、擔憂的問題的問題。到底該怎跟孩子談,怎麼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聽懂,建立觀念,並降低家長的焦慮呢?
「我的孩子都會吵著要和大人一起洗,怎麼辦?」
「我的中班女兒今天被大班的小朋友掀裙子……」
「我的小孩放學都是親戚接,我有需要特別叮嚀他什麼嗎?」
這些問題,是我在進行兒少性侵害防治講座後,家長最常詢問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你可以看到滿滿的緊張、擔憂、無助,因為不知道壞人在哪裡、不知道壞人是誰、更不知道要怎麼做才可以不讓孩子碰到壞事,所以只能讓自己變得草木皆兵,也似乎在無意間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很可怕。
做家長真的不容易啊!但應該還是有辦法可以降低這些緊張和焦慮,我們有一個四部曲行動相當推薦大家試試!
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自然地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觸摸等,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那我們又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什麼樣的感覺是舒服的、什麼樣的感覺是不喜歡的呢?又是在什麼時候發現你不喜歡呢?
這些當然都是需要時間累積和嘗試才會知道。作為家長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和孩子引導及討論,例如洗澡後有些孩子會光溜溜的在家裡跑來跑去,就可以問問是不是因為洗澡時很暖和,現在洗完覺得很涼爽很開心?或是今天和阿嬤玩的時候一直被搔癢,那搔癢的感覺舒服嗎?
這樣的討論,包含了自我感受的覺察以及練習口語表達;越多的覺察及表達,才能在重要時刻正確分辨感覺並說出來。
參與過一些親子兒童性侵害防治課程的人,應該對「身體紅綠燈」這個概念不陌生。身體紅綠燈是一個針對年幼孩童設計的遊戲活動:「綠燈」表示通行,身體上這些部分原則上可以被觸碰;「紅燈」表示禁止,身體上這些部分不可以碰觸的;「黃燈」視情況而定,需要考慮是誰或當下的情境。
然而,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孩子的紅綠燈是固定不變的,不管面對誰都是一樣;或者讓孩子僅在「泳衣區域」設立紅燈,卻忽略了其他部位也未必想要被人碰到。
這就突顯了強調孩子了解自己感覺的重要性。當孩子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喜好、舒適度,並有充分的實際練習機會表達時,孩子才能意識到「嗯,這裡、這裡、這裡被碰到都不舒服」。
針對紅綠燈固化的誤解,我經常與孩子討論「你有見過綠燈變紅燈的情況嗎?」「有!」然後問「那麼如果綠燈可以改變,身體上的紅綠燈可不可以改變?」
坦白說,年齡較小的孩子可能難以清楚理解黃燈的概念,因此我更喜歡與孩子一同探討「改變」的主題:是否有看過燈號改變的例子?透過多次舉例讓孩子習慣燈號的改變,同時讓他們了解自己也可以自由地做出改變。這樣,孩子便能夠明白改變並非難事,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做到。
說「不」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其可能原因在於我們缺乏實踐的機會,當事情發生時,我們的頭腦變得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談到實踐,我們可以從生活中著手。想像一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忽略了詢問孩子的意見。
例如,在你幫孩子換衣服時,有問過「我可以幫你換衣服嗎?」,還是直接說「快過來!不然你出汗吹風會著涼」,然後迅速地替他脫掉上衣?當天氣很冷時,你有問過「你想不想穿外套呢?」有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甚至允許他拒絕呢?
練習的最大難點之一是,如果孩子拒絕了,但你覺得他不能拒絕,應該怎麼辦呢?這時你可以先確認一下,這是孩子的需求還是大人的需求?雖然你認為他應該穿外套,但實際上他感覺溫暖,臉紅通通的,他的感覺或許正好,那我們是否應該尊重他的選擇呢?如果不是,我們可以適當地解釋,透過討論與協商達成共識。
當然,關於學業的事情是否能夠用來練習,例如「今天何時寫作業呢?」這部分還是建議根據各家的教養方式自行決定,但我們預期,這可能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大量練習表達、拒絕與協商的問題(微笑)。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打破溝通障礙、培養親子默契,但面對現實,即便是有功能的家長,世界上的不良因素仍不會消失。關鍵在於,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我們的孩子能否對家長有信任感,願意把擔心的事情或心事說出來?
要達成這一點其實不難,只需要精進傾聽技巧,認真聆聽孩子的心聲,並給予適切的回應。然而,真正的挑戰是如何確保「不漏接孩子」。
試想一下,你熱衷分享著新打破的遊戲關卡、工作上的驚人救援,或者上班途中遇到的可愛小狗,然後發現對方一邊滑手機,一邊隨意應付著「嗯嗯」,甚至可能在你講了5分鐘後皺眉說這樣的小事有什麼好高興的。在這樣的情境下,你還會想再與這個人分享嗎?
孩子當然也有相同的感受。當他們快樂地告訴你今天吃了兩碗午餐,或者小毛因為扯了阿花的辮子被老師罰下課不能打球時,初次聽或許覺得有趣,但多次重複可能會讓你感到厭煩。
請在心裡默默翻轉,並同時注意,如果孩子分享的事情可能觸發你的火爆情緒(或者你已經處於火山爆發狀態),請練習告訴孩子,今天對應的行為不當,家長的生氣並非針對他們,而是針對行為。
然而,請記得我們都是人而非神,大人同樣會有不快樂、有情緒的時候,甚至可能不小心會將怒氣轉嫁給孩子。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可能有這樣的反應時,先冷靜處理自己的情緒,等你心情穩定後,明確告訴孩子是因為自己的狀態不好,真誠的向孩子道歉。
同時,請記住每個孩子能夠接受被「漏接」的次數都不同,多與孩子交流、聽取他們的心聲,這不僅是建立信任的積蓄,也是在困難時刻能夠提取的信任儲蓄。
作為家長的擔憂永遠會在,世界也的確有壞事發生,但大人可以做的是提升孩子周遭大人的敏感度,建立更友善的社會環境,讓兒童性侵害的防治責任回到大人身上,不再有孩子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