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家長由於擔心家中年幼子女的健康風險,決定申請育嬰留職停薪。
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統計發現,勞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人數自2月開始增加,尤其男性保險人數量明顯提升:從年齡層來看,今年2月初次申請育嬰留停津貼的男性勞工多在30至39歲之間,其中35至39歲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9%。30至34歲男性勞工的申請數量更年增58.19%。[1]
雖然此一趨勢多少是受到疫情影響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深化,有更多年輕世代的父親勇於申請育嬰留職停薪,願意一同承擔起照顧年幼子女的責任。
在台灣整體社會氛圍下,多數人對父職角色仍有許多刻板印象(例如認為爸爸應該是努力「養家餬口」的出外工作者),而不同性別間薪資不平等現象,也使得究竟要由誰來申請育嬰留停容易被經濟考量所左右。此外,職場環境能否確實讓家長放心申請育嬰假,不用懼怕回來後失去位置或是從此不被重用,對於每一位家長而言,皆為不可承受之重。正因如此,決定投入育兒生活的家長們,都是值得被肯定及鼓勵的!
疫情下的危機也是轉機──當前的育嬰留停申請趨勢,除了能使我們看見許多新世代的家長已有意願跳脫傳統性別角色的框架,選擇參與親職外,也同時提醒我們:育兒責任除了不分性別外,要讓家長可以放心投入親職,更需要整體社會結構面的改變以及大眾的支持。
不管是增強育嬰/育幼政策的近用性(調高育嬰留職津貼或擬定可彈性使用的親職假等)、強化育兒者工作權的保障(充實申請育嬰假者的工作權保障條款等),甚至是改善多數人的性別偏見,建立起對家長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都是重要的內容。
曾有一句非洲諺語說:「養育一個小孩,需舉全村之力。」因此,育兒不該成為特定性別或家長個人的義務,唯有國家政策及社會大眾的支持與互助,才能讓每一位家長不再孤單、更有力量地走在這條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