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暴家庭中,許多目睹兒少被迫提前長大,扛起照顧弟妹與維持家庭秩序的責任。失衡的家庭關係讓他們的童年悄悄流失。勵馨社工透過陪伴,協助目睹兒少釐清情緒、重建信任與安全感,也陪伴家長學習新的溝通與合作方式,找回家庭共好之路。
第一次看到佑佑衣著明顯不合身,上衣前後穿反,眼神冷漠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同齡的孩子都在分享著喜愛的手遊,他與其他孩子呈現明顯的對比。他沉默地蹲坐在一旁,眼神打量參與活動的人們,又好似不在意外此刻發生的事情,讓自己遨遊在內在的世界。
佑佑,來自六口之家,父母為了子女照顧、生計問題時常有爭執發生。年僅六歲的佑佑身為長男,肩負著照顧弟妹安全及陪伴的責任。「弟弟妹妹的事我來就好」,當兩歲的妹妹在馬路旁追逐小球時,他要擔任護衛兵守護妹妹的安全;當弟妹兩人為了麵包相互推擠,他要擔任裁判協助兩方獲得最公平結果;當媽媽遠端指揮時,佑佑難得展現出他的憤怒,維持著社交距離,眼睛仍時刻關注媽媽的動向及弟妹的安全。
佑媽與佑爸離婚後仍同住,生活僅仰賴佑爸微薄的薪水及社會福利勉強度日。佑媽的日常則全然被柴米油鹽給包圍,難以再投注更多關注給予孩子們,甚而需要佑佑成為小幫手,協助其可以照料年幼的弟妹,好讓家庭免強維持一些生活秩序。
社工與佑佑獨處時,可以感受到他的銅牆鐵壁,更多時候他宛如神遊般,在自己的小世界遊戲著、沒有束縛奔跑著。再看看佑佑的家庭,「家」宛如沉重的殼,壓著家裡每位成員無法好好分享、被愛,僅能維持生活運行。
從服務中看見,在極度匱乏及時常有爭吵的家庭中,家長優先解決經濟問題,為了要家庭成員可以三餐溫飽、維持生活水準。如此汲汲營營於生計問題,卻忽略了夫妻應當是攜手合作的關係,而錯彼此當成出氣包,使得關係更加惡劣。
在這樣的家庭中,時常可以觀察到兒童親職化(Parentification)的現象。當家庭結構失衡或照顧資源不足時,孩子往往被迫承擔起原屬於父母的責任,例如照顧年幼弟妹,或在父母情緒崩潰時成為情感支撐者。
常見缺位的父職,由長子/女補位,與母親一起經營家庭規範及秩序,迫使家裡的長子/女提早告別童年那無憂無慮的樣貌。若持續伴隨暴力的發生,長子/女似乎順理成章的成為聆聽者,聆聽家長在婚姻、家庭的苦楚,而長子/長女們該年紀應該享有的無條件被愛與接納,自由與奔放皆慢慢被家庭吞噬殆盡。
這些家庭的樣貌,都可以從我們服務的家庭窺視一二,因此,我們需要陪伴目睹暴力兒少有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兒少嘗試理解自己內心各種情緒的聲音,透過情緒的梳理,增進兒少對自己及家庭的理解,並且協助孩子從中找到正向的能量,成為日後成長路程重要的基石。另外,我們也會協助家長在家庭內重新建立好的溝通系統,幫助家長成為可合作的夫妻,一起承接家庭內的成長、辛勞、分工、滋養。
社工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有很多不容易,要如何協助兒少建立安全的空間與信任感,讓他們可以打開內心的那扇門。一旦獲取鑰匙,進入兒少世界後,孩子內心有許多情緒風暴,社工需要如何陪伴其一一面對及討論情緒來源,又該如何從眾多情緒內找到支撐兒少長成的重要磚塊,成為處遇工作的重要工程。
另外,面對生活及關係緊張的家長,社工該如何協助他們看見孩子的需要,如何在維持生計的同時,又可以滿足孩子生長歷程的需要,則需要社工與家庭一起工作,找到「家庭共好」的路徑。
我們始終相信家庭因愛而成立,因著這份愛生下了子女,家庭暴力的發生只是在婚姻這條路上,少修了夫妻相處互動學分、兒少發展的學分以及家庭維繫的學分,仍需要社工陪伴其一同學習,找到「家庭共好」的力量繼續前行。
>>原文刊載於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