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勵馨在與家長對話時,經常被詢問:「孩子交網友怎麼辦?要如何讓孩子免於暴露在網路世界的危險中?」
現在的家長多是成長在網路尚在發展年代的數位移民,認為網路和現實是可以分開的,而且網路處處是危機。孩子則是從小接觸電腦及網路,甚至手機不離身的數位原住民,對他們來說,網路世界跟現實生活沒有區別。
因此當網路成為交朋友的媒介,數位移民與數位原住民的反應截然不同。當孩子面對新型態的數位性別暴力 時,家長也往往難以同理孩子的處境。
家長視為洪水猛獸的網友,孩子可能會覺得只是一個很有話聊的朋友,甚至因為隔著螢幕,讓他們感到更自在。無法告訴親友的話,卻能掏心掏肺的告訴網友,而網友的回應,也可能讓孩子在網路上感受到比現實生活更多的關心與肯定。
當孩子遇上了新型態的「數位性別暴力」,尤其是性私密影像外流時,許多家長無法理解的是,明明「只是網友」,為什麼孩子不拒絕對方拍攝私密照或裸聊等要求呢?但對孩子而言,對方卻「不只是網友」,而是他「信任的朋友」,因此當對方提出需求時,即使孩子覺得怪怪的,卻也因為擔心破壞關係,而難以拒絕。
而影像遭到這個「信任的朋友」外流時,孩子除了對影像外流的擔心害怕外,更因為信任關係的破壞,感受深深的背叛與挫折。當線上與線下生活的分野越來越模糊時,限制孩子的網路生活,不但無法讓他們處在安全環境,容易因此發生親子衝突,造成反效果。
勵馨基金會希望能提供家長一些建議,也希望能邀請您一起討論,如何降低孩子在網路上遭遇風險可能性。
「身體自主權」概念越小培養效果越好,一般我們會從「身體界限」談起。
什麼地方可以觸碰?什麼地方不可以觸碰?什麼地方親近的人可以觸碰?什麼地方連親近的人都不能觸碰?被碰觸的感受如何?我們可以怎麼應對等。
界限會因為對象、情境跟場合有所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或情境去強化兒少對於界限的概念。
而若家長與孩子的生活中,「情感和性」不是一件隱晦不能提及的事,當孩子遭遇到這方面的困擾時,就能開誠佈公的與家長討論,遭遇危機時,才不會害怕說出來。
雖然孩子認為網路生活和現實生活沒有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辨識網路上的風險,尤其是網路的特殊性、匿名性,再加上AI與濾鏡技術,我們不會知道在螢幕另一端,那個說自己是14歲國中生的網友,實際上的性別年齡。因此要注意不要過度洩漏自己的隱私。
有不少在網路上遭受性剝削的兒少,是因為網友給予的關愛而對其深切信任。如果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讓孩子感受到關懷,就能減少孩子只能在網路上找溫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意見不被尊重,家長鮮少給予孩子拒絕的權力,當孩子面對網友不合理的要求時,就很難有拒絕的力量。
在勵馨的實務經驗中,遭到「數位性剝削」的兒少,家長若能以接納、陪伴的態度,成為支持孩子的後盾,有助於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協助孩子邁向復原。
⠀
當孩子受害,家長一定非常擔憂,但請不要用憤怒表達擔心,或責備孩子不懂保護自己、轉而限制孩子的人際社交探索(例如:網路交友、情感探索),孩子很可能會以家長們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重圍」,一旦發生意外,家長更可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更何況家長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
⠀
其實,沒有人樂見孩子受傷,然而比起過度的控管和箝制,家長的陪伴和接納,方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
當孩子遭遇問題時,家長若能站在尊重孩子,而不是以上對下的立場,才能傾聽到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真正承接起孩子。他們往後遇到困難時,也更能和家長求助,家長更有協助孩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