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

從女孩培力到青少年性別培力:這我!It’s My Day!青少年音樂祭

編輯/王泓亮(勵馨基金會 倡議組 專員)

 


女孩日緣起女孩日轉型青少年音樂祭四大議題


女孩日緣起

性別平等才能防治暴力,投資女孩就是投資未來

勵馨在服務過程中,發現性別不平等是造成性別暴力的重要原因:當女性的價值遭到貶抑、人生的可能性遭到限縮,便容易陷入脆弱處境,在面對暴力時難以動彈。因此,預防性別暴力,需要從促進性別平等開始

鑒於預防要趁早,投資女孩就是投資未來,勵馨從2003年開始推動女孩培力Girls’ Empowerment

推動「女孩日」呼籲女孩培力,設立「女兒獎」鼓勵多元發展

當時,勵馨觀察到台灣社會的兩大問題:

  • 缺乏女孩培力概念
    政府沒有專門預算,社會也不知道女孩培力的重要性。
  • 女性形象過於單一:
    社會過度重視女性身材外貌,只期待女性成為性感角色或賢妻良母,忽略女性也能擁有不同人生。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勵馨決定:

  • 推動台灣女孩日
    透過設立節日,呼籲政府投入預算、重視女孩培力。勵馨也因此成為台灣第一個倡議「女孩日」的團體。
  • 推動台灣女兒獎
    藉由數理科技獎、勇氣冒險獎、社群經營獎、體能運動獎、特殊創作獎等五大獎項,提倡女孩可以發展知識、勇氣、責任、活力及自信等特質,呼籲社會給予女性公平機會,打開女孩多元未來。

 

女孩日轉型

經過20年,勵馨的女孩培力已經達成階段性目標:

  • 女孩日成立:
    2012年聯合國宣布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翌年行政院宣布同一天為台灣女孩日;政府開始為女孩日挹注相關預算,社會也逐漸認知到女孩培力的重要。
  • 女性漸漸擁有更多可能性:
    《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20年,青少年已經更加具備性別平等概念。

同時,勵馨也看到新的挑戰:

  • 知道性別要平等,但不知道怎麼做:
    青少年即使具備性別平等概念,但因缺乏實作練習,未必能將概念落實在生活或關係中。
  • 議題不只是性別,性別不只是男女:
    對於性別平等的討論,從兩性議題走到了多元性別;對於歧視經驗的分析,也意識到除了性別外,還可能交織數位、族群、年齡等複雜面向。
  • 女孩培力不能只培力女孩:
    社會改變無法只靠部份人群的努力。如果改善了女性處境,其他人卻沒有改變,性別平等仍將難以推動。

性別議題不再只是女孩,這些新的挑戰,促使勵馨將女孩培力轉型成青少年性別培力

 

青少年音樂祭

讓每個不同的我,都能長成自己!

因應時代趨勢,勵馨主辦並攜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合作,推出「這我!It’s My Day!青少年音樂祭」,不僅關心青少年生涯發展,更聚焦目前青少年真正煩惱的議題。

音樂祭以「音樂演出 x Live Podcast x 互動市集」創造多元體驗,回應青少年的不同困擾,使其能從中找到力量與更多可能,讓每個不同的我,都能長成自己!

我們希望:

  • 用青少年的心聲,向世界發聲!
    從青少年真正的煩惱出發,結合全台社會服務經驗,與青少年夥伴共創而生!
  • 讓青少年成為真正喜歡的自己!
    在每個「這我!」的共鳴中,跳脫性別框架,讓青少年發現更多的選擇與可能,帶著認同與自信,成為真正喜歡的自己!

 

四大議題:從關係到身心,陪伴青少年一起面對

為什麼沒人按讚?我是不是人緣很差?

關係

社群媒體「即時、片段、公開化」的特性,
讓我們習慣用數字衡量自我價值,導致關係焦慮。

請記住:你只能專注在自己的選擇,無法控制別人的選擇。
一起嘗試「畫出讓自己舒服的情界限」吧!

#同儕 #伴侶 #家人 #界限

議題現狀:

社群媒體使得人際互動更加即時、片段且公開化:

  • 「即時」導致青少年習慣立刻得到回覆,難以延遲滿足。
  • 「片段」導致資訊或認知落差,造成溝通不良、錯誤詮釋或過度解讀。
  • 「公開化」導致人際界限實體化,社群媒體上的一切互動,都標示了關係的厚度,造成親疏遠近變得一目了然。

為了維繫關係,這些特性使得青少年缺乏安全感並感到焦慮,必須不斷在社群網路上進行互動,甚至在不知道事情全貌的狀況下就採取回應,反而加劇關係衝突。

解決方法:

想要健康地面對關係焦慮是條漫長的路,無法一蹴可及。

首先必須認知到「你只能專注在自己的選擇,無法控制別人的選擇」,接著藉由理解自己的想法、接納自己的情緒、認識自己的價值觀,最終畫出能讓自己舒服的界限。

如果你需要:

勵馨開發「Aher性/別體驗教育」、「《8號探心所》情境解謎」等活動,搭配各地「青少年社區據點」,陪伴青少年一起談論情感需求,面對關係焦慮!

 

可是大家都這樣欸!這也算數位性別暴力喔?

數位暴力

隔著網路的速食互動,加上同溫層的從眾效應,
讓我們可能在無意識間接觸了數位性別暴力。

透過辨識數位風險、培養媒體識讀,
一起練習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吧!

#網路霸凌 #數位性別暴力 #過度追求 #隱私 #人身控制 #定位

議題現狀:

青少年從小生長在充斥數位產品的環境中,生活與網路密不可分:

  • 當所處環境未能回應情感需求時,網路甚至會成為部分青少年的唯一情感依附來源。
  • 網路的「速食性」,隨時可以找到不同網友,不用費心深入經營互動,導致對人際界限尊重的陌生。
  • 網路的「非實體互動」使青少年因為看不見對方,將其視為帳號數據而失去同理心,或將其理想化而變得異常靠近。
  • 演算法帶來的「同質性高」使青少年身處同溫層,資訊片面而容易從眾。

當缺乏相關教育,青少年未必有辦法區辨自己從事的、或遇到的是不是暴力;同溫層則可能讓青少年因為「大家都這樣」,而合理化暴力行為。

解決方法:

陪伴青少年辨識暴力、了解風險、培養媒體識讀及思辨能力,讓他們能「更有意識地做出選擇」。

如果你需要:

勵馨開發「《數位漫遊歷險》牌卡」、「《拾蒂》讀劇工作坊」等活動,搭配各地「性別暴力防治服務」,陪伴青少年一起練習媒體識讀,預防數位性別暴力!

 

不想要AA……這樣算女權自助餐嗎?

性別探索

性別平等的概念好懂,但該怎麼做卻很少討論,
當我們面對親友或伴侶的期待與自己不同時,往往不知所措。

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聊聊想法,共同探索,
一起推廣「每一種性別都值得被友善對待」吧!

#身分認同 #多元性別 #性別平等

議題現狀:

性別探索是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環節:

  • 隨著社會對性別議題的關注,探索的焦點包含性別認同、性別角色、性別氣質及性傾向。
  • 青少年與家長的性平概念存在代間落差,城鄉差距及生活背景也導致青少年存在代內落差;這些落差讓青少年面臨來自家庭、同儕、學校和社會的壓力,需要足夠的資訊和支持系統協助。
  • 「性別刻板的愛情腳本」、「被害人迷思」及「從眾效應」深深影響青少年。

這些面向互相交織,使性別議題更加複雜,也影響對數位性別暴力的看法。

解決方法:

提供安全的支持環境,落實全面性教育,讓青少年能自由探索、建立健康的性平概念、相信自己有能力自我實現,最終讓每個性別都能被友善對待。

如果你需要:

勵馨開發「Aher性/別體驗教育」,搭配「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及各地「青少年服務」,陪伴青少年一起探索自我認同,尊重多元差異!

 

有人也會突然emo嗎?覺得自己好沒用……

身心困擾

學業職涯家庭人際,傳統壓力加上數位科技,
讓我們容易自卑焦慮,陷入身心困擾。

學會身心照顧方法,適當尋求他人支持,
一起提醒遇到困難不代表你不夠好,很多人也走過這條路吧!

議題現狀:

身心困擾是青少年時期的常見問題:

  • 傳統壓力來自青春期發展、學業壓力、人際關係、家庭狀況、職涯探索等生活環境。
  • 數位科技導致社交孤立、網絡成癮和自我形象問題。

兩者結合後,加劇了青少年焦慮、抑鬱和自卑等心理負擔,又因為缺乏足夠的支持陪伴,使其最終陷入負面行為模式。

解決方法:

創造友善環境,讓青少年學會辨識壓力及身心照顧方法,並能適時尋求重要他人的支持,並且知道「遇到困難不代表你不夠好,很多人也走過這條路。」

如果你需要:

勵馨開發「Aher性/別體驗教育」,搭配公辦民營「新北市花漾青春館」及「台北市南區少年服務中心」,陪伴青少年一起消除身心困擾,緩解情緒壓力!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