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台灣約3000位少女懷孕生下小孩,因流產或墮胎沒有生下來的又是個黑數。
我們應該檢視台灣女孩的「性、愛與關係」是如何學習來的?我心疼女孩被迫承擔責任,帶著「球」可以逃到哪裡?
首先,她得面對自己、家人、經濟、居住、醫療、情感、課業、法律一籮筐的挑戰。如懷孕初期得承擔害怕、擔心、不安、無助、懊惱、憤怒之多重情緒;養育抉擇的決定;懷孕期間飲食、生活、關係的改變;家人對青少女的不諒解,養育抉擇的想法不同;不敢就醫,擔心產檢及生產費用從哪裡來;面對鄰居異樣的眼光,她有地方可以去嗎?
在情感上,得擔心與男友感情產生變化,甚至男友不想負責離開了。在課業上,學校老師可能無法給予支持,擔心同儕及老師的眼光,因而主動或被動終止就學,即便生產後亦可能因為撫養或需要工作而無法持續就讀。在法律上,還得面對未成年發生性行為的法律責任,生父認領之問題。 年紀輕輕的女孩,未婚懷孕帶著「球」跑,如何青春無恙呢?她們若沒有家人、社福界支持,還真不知如何度過如此困難的抉擇與挑戰?許多女孩冒險找密醫處理,是可以理解的。
台灣的性、親密關係教育是有問題的。上一代的父母不說、老師不教,這一代的父母想說又糾結矛盾、老師想教卻沒信心又沒裝備,孩子等不及成人們細火慢燉的心理準備,更無法從成人們的衝突中學會正確的「性、愛與關係」。 性教育要教的就是「愛的能力」,聯合國也頒布過15個愛的能力,包括:喜歡一個人要如何表達的「有效溝通」、不想跟對方約會的「拒絕」、想跟對方分手的「協商」以及是否要發生性行為「做決定」等能力。
兒童福利聯盟2016年的「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更顯示,將近50%的孩子,避孕知識不是來自父母或學校的教導,而是人云亦云的同儕14.2%、網路17.3%、新聞媒體18.4%。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也發現,高達70%的父母不知道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在學什麼。而父母眼中的性教育仍停留「生理層面」,強調身體發展與自我保護的面向:42%的父母認為性教育要教「保護自己的身體,避免被侵犯」。33%父母認為性教育要教「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兩性身體的差異」。
其他如「認識性別角色分工、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未來能與相愛的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等「心理層面」的內涵,都不在父母認定性教育教導的主要範圍。 國人得思考孩子初次性行為年齡已持續下降!根據婦產科醫學會最新完成的高中職及大學女生調查,高中職生初嘗禁果平均年齡僅15.6歲,大學生則為16.4歲。培植女孩愛的能力台灣的家長卻害怕孩子探索性愛,擔心少不經事的孩子受到傷害。
反觀瑞典學校,他們不害怕學生探索性愛,擔心的反而是學生從事不安全或是有傷害性的性行為。瑞典在接受青年男女對性產生興趣的同時,努力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斷告誡潛在加害者,需要百分之百尊重性伴侶。台灣剛好相反,會把潛在受害者,通常是女性,從小保護隔離,告訴她們性是危險的,骯髒的。一旦女孩受到傷害,又再三檢討女孩「不檢點」,任情慾流動的結果?
我認為,台灣整體社會在思考「性、愛與關係」迴路出了問題,請不要再譴責女孩,而是讓女孩擁有「性、愛與關係」的能力,喜歡一個人要如何表達的「有效溝通」、不想跟對方約會的「拒絕」、想跟對方分手的「協商」以及是否要發生性行為「做決定」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