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都覺得死掉就好了,但為了保護妹妹們,都還是放棄。」晴晴(化名)是遭受家內性侵的孩子,最開始接觸時,我發現眼前的這個孩子就像刺蝟一樣堅硬、想保護自己,但他的防衛心刺傷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一路陪伴他的母親。然而,從事性侵害倖存者服務多年,我知道,晴晴的內在在下雨,他低垂著頭,用一頭長髮想遮蓋住自己的臉,不讓他人看見他的表情,但手上一道道淺棕色的傷疤,卻早已道盡了一切。
由於家庭間的信任關係已遭到破壞,讓晴晴對所有人、包括社工也充滿著防備,態度冷硬,有時說話也很不客氣,但透過創傷知情的眼光來看,我知道,這些冷酷是晴晴的保護殼,在殼的背後,一定有著更沉重的傷痛,同時讓他背負著。帶著堅持不放棄的信念,我反覆提醒自己,晴晴需要更多理解和不同角度的對話。
在一次次的努力下,晴晴漸漸放下自我保護的硬殼,開始坦露內在真實的感受。我也使用牌卡引導晴晴,在牌卡的驅使下,他告訴我,自己在家庭中受到的創傷,不只來自性侵害事件,也包括父母的離異、缺乏照顧的他還需身兼母職、甚至在他小時候,父親曾用自殺來威脅他、以及手足間的競爭等等,讓他累積很多負面經驗,這也讓我更能理解,為何晴晴在情緒低落時,常出現激烈的自我傷害行為。
了解晴晴的故事後,我對於晴晴有著滿滿的心疼,眼前這個十三歲的孩子,經歷了我未曾想像過的苦楚與艱難,雖然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我仍下定決心,想陪著晴晴走這段人生的復元之旅。
我用同理和接納的態度,陪伴晴晴梳理感受,辨識不同創傷與其影響,協助他理解自己已經不一樣,他可以脫離過往的生活情境,不需要再用大人不喜歡的行為來保護自己。過程中,我不斷肯定晴晴的努力,並與諮商師合作,使晴晴媽媽看見他的傷痛,協助媽媽學習接住晴晴的情緒,進而讓彼此走向和解。
事情告一段落後,我問晴晴:「你會後悔把這些事告訴我嗎?」晴晴睜大著雙眼,帶著自信告訴我:「我不後悔!我很開心自己說出來了,也謝謝你跟諮商師的陪伴,讓我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聽到他這麼說,我感動的不得了,看著眼前的少女,不再披散著頭髮,而是展露自信,將頭髮高高的紮起、露出清秀的臉龐;我看見了他的療癒,我以他為榮,而他的進步,也帶給從事社工的我莫大鼓舞。
在創傷知情的角度下,我看見並理解,有些孩子背負著多重傷痛,如同晴晴不單只是受到性侵、也因不當對待而受創,所以才會用冷酷保護自己。如果能用創傷知情的眼光陪伴與關心,不單從行為上進行責罰、管教,將更能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如此,當孩子感受到被同理,便可能敞開心房,原本膠著的事件就可能出現轉機,有時候,在思索「該怎麼幫助他」之前,或許我們更應先想的是──他發生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