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生三個女兒了,沒辦法,老人家還是希望我生個男的。」薇薇笑著說道。 七月豔陽曬得毒辣,不清楚是因為酷暑還是這句話,令人有點目眩神迷……。
一年一度的家暴月宣導,讓雲林分事務所的社工們在暑假周末動起來,不分你我,一起走遍北港、褒忠、水林、元長…等雲林大小鄉鎮,辦起社區教育宣導來。 這天來到水林,一個海風鹽味滋養地瓜增甜的農業鄉鎮。
在偏鄉辦活動需要有強大的心臟,除了地點位處偏遠外,參加人數更是我們緊盯且努力宣傳的渴求,只要有人願意走進來參與,哪怕是拿著大聲公、沿街廣播宣傳,我們都願意去做。就在我們正愁著報名的人怎麼都還不來的同時,薇薇就牽著三個女兒走了進來,現場多了小孩的好奇與歡笑聲,活絡增色不少。
與薇薇聊著活動議題、關心她的生活育兒,卻總看她分神留心手機畫面,一問之下,才知道家中還有個熟睡的小嬰兒由婆婆看顧著,正當我們驚訝之餘,敏感如她貼心地說出那句長輩期待生男孩的迷思及包袱,同時也讓我們訝異在偏鄉地方並非都是少子化的現象。
人們總說雲林是偏鄉,那,什麼是「偏鄉」呢? 在教育部統計處的數據中顯示,全國的偏鄉學校分布中,又以雲林縣的偏鄉國中小學校最多,總數有113所,其次是台南市112所和南投縣98所;台北市、基隆市和新竹市則無偏遠地區學校。 在地服務過程中,發現偏鄉教師流動率高、仍有高比例的隔代教養,少了穩定的教育環境、家庭資源的支持,很明顯地在地長者、婦女和孩子都有文化刺激不足的問題。
過往經驗,我們將教育宣導活動舉辦在斗六、虎尾等容易聚集人潮的市區,然而雲林幅員廣闊,鄉鎮之間的交通距離可能來回需要兩三小時以上。試想,一個媽媽要帶著三個孩子及一個嬰幼兒,又或是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要帶孫子走出家門,前往距離甚遠的市區,參加活動、接觸新知,成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有需求,就有供給」的供需理論不僅廣泛運用在商業世界,更適用在勵馨的服務上–哪裡有服務需求,我們就往那裡行。這兩年,我們將初級預防的教育宣導活動帶入偏鄉的社區鄰里,我們看見雙雙牽手、走路過來的隔代親子,也遇過聽見村內廣播系統活動宣傳,穿著拖鞋、騎著腳踏車路過或好奇而來的民眾,接觸宣導議題就像到隔壁鄰居家串門子般自在輕鬆。
活動後也得到社區民眾最真實的回饋「非常感謝我們願意辦這樣的活動,在小鄉鎮很少有這樣的親子活動或防治教育活動。」
在地資源困乏、發展分配不均、數位科技落差大、教育子女需求…等狀態,都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決的問題,未來的道路不好走,但已在雲林走了近8年的我們,藉由日常交流與教育宣導的參與,一直盡最大的努力貼近在地,相信如此的實踐,可以幫助更多像薇薇家庭的婦女兒少,更期待在持續服務的過程中,能與社區擦出不同火花,共同營造友善婦幼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看見不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