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

【議題觀察】不說就沒事了? 目睹兒少 破碎的心 需要有人為他拾起

「目睹」,是家暴防治議題中重要的一環,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雖可能沒有直接受到傷害,但心中仍會留下傷口,身心成長與人際關係都可能受到影響,為此,勵馨基金會 發展出「向日葵小屋」的服務,以溫暖、柔和的能量,服務十八歲以下的目睹兒少。

 

有時,目睹兒少 的傷很難被看見

勵馨基金會新竹分事務所 的向日葵小屋社工張芝瑜提到,目睹兒少的反應非常多元,可能過度暴躁或畏縮、也可能毫無異狀,因此輔助孩子覺察、調節情緒是一大服務重點。

督導吳采晴分享:「我們會問他:『生氣時可以打人、摔東西嗎?』他會說不可以,但再問:『那生氣的話可以做什麼?』往往孩子就會愣住,因為他不知道。」此時,團隊會採用創傷知情的概念,慢慢陪著孩子梳理情緒,並逐漸還原事件脈絡。

吳采晴表示,有些孩子因目睹暴力,漸漸也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我,而因此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但那可能是因為孩子內心狀態與外在表現的不一致,又被剝奪了理解自己感受的機會,只能不斷以慣性方式展露情緒。

「目睹兒少的傷是看不見的。」張芝瑜回憶,她曾服務一個常和同學打架的孩子近三年。「但他跟人打架,常常是因為他沒有『說』的機會。」張芝瑜表示,這個孩子曾因「一打十」遭到學校處罰,一開始也不願多說,直到張芝瑜與其慢慢建立關係,使他感到被理解,才願意說出被同學無端挑釁的起源。

「讓孩子知道,這個『大人』會聽我說話,是很重要的。」張芝瑜解釋,孩子可能因創傷行為而遭到斥責,所以抗拒跟大人溝通,但若跟社工累積良好的溝通經驗,讓孩子感到被傾聽、被同理,就能漸漸跟孩子討論,使其了解有很多表達情緒的方式,而非只有爭吵。

閱讀更多>>如果你跟熊住在一起 創傷知情眼光,看見受傷的孩子

 

原來,傷痛一直在 目睹兒少 的記憶裡

目睹兒少心理與關係修復的關鍵是家長,因此團隊也會服務目睹兒少的家長: 2020年7月,新竹分所的向日葵 行動車正式開進偏鄉服務。首先推出的,就是讓家長參與的活動,吳采晴笑說:「我們認為先從家長開始,有借力使力的效果。」因此,新竹向日葵行動車優先服務的對象反而是家長,設計一系列工作坊,引導家長辨識情緒,同理自己為人父母的辛苦。

因為參加工作坊,許多傳統、不當管教、正處於高衝突關係的家長,會發現自己也曾遭受疏忽照顧,或是目睹過暴力;勵馨基金會出版過一本繪本「象爸爸著火了」,當團隊用這本繪本進行工作坊時,氣氛頓時凝重起來;進入繪本世界,家長們才發現,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

「我們都是帶著生命中累積的記憶與經驗前進。」張芝瑜說,很多家長曾於童年受暴,以及不知道還有什麼經營關係的方法,無形中也學習上一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透過向日葵行動車的活動,家長開始被同理,重新看見並接納受傷的自己,也學習更合適的親子互動方式。

「工作坊的另一個目標是『培力』。」吳采晴表示,因為進入偏鄉的時間、人力成本很高,所以團隊期望能栽培一群有創傷知情概念的家長,進而去擴大影響其他家庭。第二年,團隊就邀請一位參與過的媽媽當偕同領導,陪伴其他家長體驗學習。

 

期待「窩心」層層渲染 擦去 目睹兒少 的淚水

為了推廣目睹的創傷知情議題,新竹分所推出一個很別緻的遊戲「窩心卡」:以創傷知情為基礎,列出五感: 眼、耳、鼻、口、觸覺,以及人際互動與律動方式,平時就能邊玩邊探索自己的喜好,「窩心卡」的標語「回到此時此刻」,意即讓孩子記得「最喜歡的時刻」,累積正向感受、培養孩子自我覺察、自我照顧的能力。

除此之外,新竹分所還希望能進入新竹科學園區推廣目睹的創傷知情議題;竹科工作者大多工作時間長、且工作壓力大,更少能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心理感受,更可能忽略內心的傷口,過去吳采晴曾到竹科一間外商公司演講,聽眾們同樣感到非常驚訝,開始嘗試理解從小長期深埋的傷害,如何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吳采晴強調,當大眾對目睹議題的敏感度提高,對於降低目睹兒少的傷害將有很大的助益,「許多孩子都可能有目睹暴力的經驗。」

 

向日葵小屋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將創傷知情的概念普遍推廣,能夠理解目睹孩子的生活脈絡與反應,不再只因為孩子外在的行為而輕易貼上「壞孩子」的標籤。

 

募資方案
勵馨新竹分所「守護目睹暴力兒少 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光」
從去年開始,新竹分所開著向日葵小屋行動車進入到五峰、尖石部落服務目睹家庭暴力的兒少。社工扛著大包小包的媒材,讓向日葵行動車成為勵馨偏鄉服務的雙腳,進行家訪、陪伴,和孩子說說目睹家庭暴力的故事。
前往介紹頁面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