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子女被視為父母重要的功課,社會從不同的角度面向去檢視我們的父母在教養子女過程中,所使用的言語、所表現出的行為是否符合文化價值觀對於親職教育的期待和想像。
親職教育這個詞語出現在許多社會現場,例如:現在經由法院訴請離婚中有未成年子女監護權,或是訴請裁判案件中有與未成年人相關親權案件時,都必須先上一堂親職教育課程;觸犯兒少保護案件,被裁定接受強制性親職教育課程輔導多少時數,或者坊間也有許多的名師傳遞親職教育的訊息,讓想要學習和精進自己親職能力的父母趨之若鶩。而家庭教育法的設置,更突顯了我們國家對於家庭教育的重視,其中親職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親職教育的面向非常多元,現階段可取得的訊息管道也很多,而筆者在實務現場所看見的親職教育有幾個有趣的現象,與大家分享。
帶著孩子去參加活動,像是親子瑜珈、親子共讀等活動時,雖然部分家庭的爸爸媽媽都會一起出動,但是活動過程進行中,常常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爸爸們開始退居幕後,大多由媽媽和孩子一同參與老師的帶領或教學。母親們在臉書或其他網路平台組成了許多媽媽社團,彼此間學習交換育兒心得與知識,爸爸的父親角色似乎在親職現場消失或是隱藏起來。
其實這與我們如何去看待「教養」這件事情的眼光有關。傳統的文化觀點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負責賺錢養家,女性則是撫育子女照顧家庭大小事,即使觀念變革、社會演進到今日,雙薪家庭才有辦法支撐起家庭經濟的情況下,社會似乎尚未去除媽媽是孩子主要照顧者之眼光,「母職」仍是被社會高度期待的角色。
因此,女性身為媽媽、或者奶奶、阿婆所謂「夠好的」母職角色形象,仍持續地在我們社會中不斷複製。
坊間非常火紅的親職教養專家非王宏哲醫師莫屬,他出過非常多本書,在筆者剛開始當媽媽時,也被朋友推薦幾次,王醫師所展現出來的專業非常好,分享了許多正向而有趣的親職概念與技巧。但筆者與媽媽群體在談論有關男性專業教養者所提出的方式,及男性專家為何比女性專家讓讓媽媽們著迷,原因當然有很多,特別的是,媽媽們提出了一個共通性觀察。那就是,身為一個男性可以把孩子好好「制伏」,還可以用這麼多方法進行教養,非常厲害。男性爸爸們則認為,男性老師的專業形象,所說出來的教養方式,讓他們比較可以信服與接受。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況,我們的文化期待與要求女性負起母職教養的責任,並期待這群媽媽表現良好,但卻信服男性角色的爸爸所給予的指導與建議,認為自己可能是一個不夠好的媽媽。
這過程中所展現的性別角色與位置,其實包含許多性別價值與期待在運作,也突顯了媽媽們對於自己育兒的能力是沒有自信的,而沒有自信感覺慌亂的情況下,就需要向外學習。但爸爸們的角色和學習,好像又再次地被忽略,他們又逃過親職教育的實際功課。
如何讓男性角色進入親職教育的現場,讓女性媽媽從「夠好的」母職角色期待中解脫,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其實都必須同時擔負起教養的責任與角色,共同正視孩子是父母兩人對等的責任。因此,當有問題、有狀況發生時,也絕對不是某一方的教養失敗,也不應該指責某一方(多數是女方)的行為。
讓藏起來或是逃走太久的爸爸們,都必須回來他們應該共同擔負的位置上,我們的孩子也才有機會學習與經驗一個沒有性別框架和包袱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