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屬於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日」。
2000年4月20日,少年葉永鋕因性別特質在校園中遭受霸凌,在他失去生命後,悲劇震撼社會。台灣開始直視校園體系中性平教育的缺口,以及由此延伸出對性別差異的不理解與冷漠,讓多少孩子在需要幫助時無法求救。
⠀ ⠀
經過多方倡議凝聚社會共識,2004年,原「兩性平等教育法」修正為更具多元性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期許每個孩子,無論擁有哪種性別特質,都能在尊重、自由、沒有性別歧視、保障人格尊嚴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為了持續推動校園性平發展,教育部自2022年起,將每年的4月20日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日」。
近年來,台灣在性別平等教育方面展現出色成果。
根據 2022 年「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ICCS),台灣八年級學生在支持性別平權與人權的表現中,與丹麥並列首位,顯示年輕世代對平權價值有有高度認同。
而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性別不平等指數」(GII)方式推估,台灣在 2021 年雖名列全球第 7、亞洲第 1,到了2022 年排名卻退至全球第 10、亞洲第 2,顯示性別平等表現並非穩定領先,社會中仍存在亟需改進的性別不平等面向。
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後,台灣的性平發展仍隱藏著不少斷裂與停滯。例如:
在職場,女性仍面對職場性別薪資差距。依勞動部公布數據,2024年性別平均時薪差距15.8%,女性需較男性多工作58天,換算2025年「同酬日」為2月27日,較去年晚了2天。女性也面臨升遷機會不平等的「玻璃天花板」困境,又因托育與長照等公共照顧資源仍未普及,女性勞動參與因此受限。
在校園,性別平等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無論是在課綱設計、教材內容、上課時數,或是師資培訓層面,皆有改善空間。學校的教學現場與真正理解並接納性別多樣性,還有一大段距離,也讓多元性別族群學生,特別是跨性別與非二元性別者處於社群邊緣,他們不僅被忽視,還可能面臨日常的歧視、霸凌,甚至是制度性暴力。
請不要沉醉於「亞洲第一」的光環,而忽略了那些仍無法獲得應有保護與支持的孩子。
每年「性別平等教育日」都是讓我們重新檢視性平現況的機會。勵馨認為,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不能滿足於法規層面的完善,而必須持續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制度可以提供保障,但改變觀念、落實行動,才是翻轉現況的真正關鍵。
我們期待孩子們,不再需要為了「做自己」而感到害怕、不安或孤單,而這個目標需要你我一起來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