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裡的北極星 映出交織性—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專訪勵馨多歧中心-性別平等Easy Go

教育廣播電臺 Podcast 節目:性別平等Easy Go 

.邀訪來賓:督導 陳鶴勳

過去大眾對勵馨的印象,主要是服務性別暴力的團體,但主要的社群是以女性為主,在2019年時,勵馨成立「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簡稱多歧中心),服務遭受暴力的多元性別族群,本集邀請多歧中心的督導陳鶴勳,來分享多歧中心的服務故事。

來到多歧中心具有多重的身分與狀態,每個個案可能都需要「客製化」的服務,因此社工是否具有敏感度,成了服務的關鍵。因此,多歧中心在2022年出版一本討論「交織性」議題的手冊《暗夜裡的北極星》,不管是對助人者在理解個案,或是讓個案梳理個人狀態,都是相當關鍵。

鶴勳督導分享了手冊中的故事,這些由實際的個案工作轉化的故事,不斷挑戰著助人者的敏感度,未來多歧中心也將辦理培力活動,持續推廣這本手冊。

什麼是多重歧視?

多重歧視的概念是建立在「交織理論」,交織理論的意思是一個人有多項身分,或是說在社會環境中有許多的標籤,這些身分交織在一起,以至於身處在不同的社會處境,面對不一樣的壓迫或困境。因此從多重歧視的視角出發,工作者要看見人身上有很多的標籤導致他面臨不同的社會處境,工作者要看見不同和差異,才能做到符合個案需求的服務輸送

 

多歧中心創立的契機?

以前總會有一位跨性別女性的工作夥伴,他在早期生命中的創傷使得他的工作狀況不太穩定,有一天的上班時間他就沒有來了,可能因為一些疾病他選擇離開世界。這位工作夥伴帶給我們很大的省思,開始了解跨性別者的需求及困境,發現目前的社福系統相當異性戀預設,多元性者的需求長期被忽視及漏接,因此我們認為需要從服務中做倡議,這也是勵馨很重要的理念:服務與倡議同行,勵馨基金會的服務對象一直是跟著社會脈動一起前進,多歧中心也是因此在 2019 年而成立。

多歧中心的服務如何設計?

在一開始的服務設計中,大家對多元性別者的受暴服務並不熟悉,但我們認為正因為不熟悉,我們才更應該要熟悉,只要是多元性別者遭遇性別暴力,都可以來向我們求助。在我們服務過程中看見許多個案在校園中經歷性侵害、性霸凌、性騷擾,或是性別歧視,而大部分願意來向我們求助的個案,都是到了30幾歲經濟獨立,有能力了因此想處理自己的困擾。而過去早期或長期的受創經驗,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社工陪伴和諮商資源,個案才有機會回去看那一段經歷和自我療癒。

 

《暗夜裡的北極星》出版的起心動念?

因為在服務中我們發現有些個案過去曾經求助過,但是經歷不被看見,或是個案覺得跟眼前的工作者出櫃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可能出自發現工作者有性別歧視或是刻板印象。因此我們察覺到個案在系統內遭遇二次創傷是很大的傷害,助人工作者無論是社工、心理師、教師、警察等都應該具備性別敏感度,能夠看見多元性別者的文化和生活困境。所以我們每年都會辦理多元性別敏感度實務工作坊,從參與者的回饋中發現大家對於多元性別的服務是陌生且未知的,因此我們希望從手冊中跟工作者討論如何運運交織理論的視框,看見多元性別者的生命,具備反身性,並調整慣有的工作模式,開始方案再設計。

 

使用身分認同輪,看見差異

在《暗夜裡的北極星》中有張「身分認同輪」,是多歧中心轉譯國外文獻,發展台灣本土的身分認同輪。在輪中越靠近中心表示越接近權力核心、越外圍則社會排除程度越高。以性傾向做為舉例,異性戀相較於同性戀,更靠近權力核心,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輪會根據不同組織、社會文化而有所更動。繪製出身分認同輪後,工作者可以看自己與個案分別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中間的差異代表著工作者與個案的生活經驗必然有很大的不同,他遇到的困難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樣子,因此利用身分認同輪和交織理論,可以幫助到我們去看見個案做為一個「人」,他帶著他自己的故事前來求助,工作者因此可以重新思考該提供怎麼樣更加適切的服務。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