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責備受害者,需要對性侵事件負責的只有加害人」,一直以來是勵馨對大眾倡議的重點,近日更以法國受害者吉賽兒·佩利寇的事件,告訴世人「
羞恥必須轉向」(Shame must change sides),為其他被害人帶來鼓勵。
然而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在網路上開始出現部分建中等明星男校生的「逆風」行為,例如特別去購買麥當勞產品,配上「沒有 女權 的世界真好」、「支持麥當勞的DAY1」等針對性的回應。
防治職場性騷擾與侵害 絕對是企業/雇主責任
部分爭議,或許來自資訊不對稱。例如反抵制方認為,麥當勞已然開除加害人,為何還要遭到抵制?明明是個人行為,為什麼要罵總公司?
勵馨提醒,《
性別平等工作法》規定,企業本來就有防治職場性騷擾、性侵害的責任。
不只是事前的預防,事後更該避免事件再次發生,提供受害者支持資源等。
若覺得是單一分店行為,總公司不用負責,是對《性工法》不夠理解,也太窄化、限縮了企業雇主責任。
如同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在相關訪問中提醒的:⠀
「性騷擾/性侵害其實不只是性別議題,更是權力支配的議題,每個人、每種性別都可能成為被害者,絕非事不關己。
若用類似嘲諷方式去支持業者,可能助長企業認為反正只要生意好,就不需要重視職場安全!」
⠀
女性主義 不是只談論女性權利
在此次事件中,學生以開玩笑的口吻輕輕說出:「沒有 女權 的世界真好!」凸顯出他們對於「女性主義」(女權主義)或性別平等的不瞭解,而這些誤解部分會轉變成對 女性主義 的污名化與厭女的展現。
事實上,「 女性主義 」是一套平權理論,也是一系列社會運動的總稱。
「 女性主義 」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也著重性別不平等的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對所有性別平等」的友善社會,而性別平等也並非此消彼長的獨厚女性、排擠男性。
⠀
只是吃慣
父權紅利的人們,因為性別平等的浪潮,開始被檢視言行舉止是否觸及「性別偏見」或「性別歧視」時,往往會指責「 女性主義 」是「只為女性爭取權益的主義」。卻不理解女權所爭取的其實是「性別平權」,目標是看見被壓迫的性別處境、鬆動與打破社會結構、進而建立一個讓所有性別都均等受惠的友善社會。
而女性主義同時也看見,在父權社會中,男性也未必全是既得利益者。在男子氣概包裝下,身處不利處境與受暴的男性往往難以開口求助,其中錯縱複雜的交織性議題,絕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性平教育不是上過課就好 能在生活中實踐才是重點
而在這樣的行為中,我們更看見台灣深耕20年的
性別平等教育還有一段路要走。
2004年後出生的世代,都經歷過《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洗禮,法定每學期高中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國中小至少要有四小時的性平活動,對於相關的性別知識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然而上過課、知道知識,到理解、同理甚至到落實,每個人的步調不同,實踐的多寡也無法保證。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為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法。」期待透過性平融入課程中,讓學生得以在潛移默化中深植性別平權的概念。
只是,性別平等不是口號,需要落實在生活中才是關鍵!輕易說出「沒有 女權 的世界真好」,其實一點都不幽默有趣,既誤解 女性主義 所關注的目標,也可能對受害者帶來二度傷害。
無論學生說出這句話的原因是對性別平等的理解不足,或是只是想跟風呼應網路熱哏,在這樣的事件後,或許都能再思考一下,這樣真的有哪一方「戰勝」了嗎?
同時,我們也該檢視性平教育的落實狀況,是否能讓大家發自內心的認同性別平等,在各種生活場景中被實踐,才能達到「看見多元、尊重差異」的價值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