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

是我被迫的無奈,放棄了良善的選擇? 

撰文/潘怡嬋 (駐屏東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社工員)

每年有多少對父母在司法爭論鬥爭的過程中被迫而無奈的選擇放棄孩子,或想放棄孩子? 這個答案非關數量,而是無限循環。 今年上半年在司法家事領域轟動多時的義大利富商新聞事件隨著前幾天在憲法法庭上的再度翻盤,又帶來許多的感觸和各種不同的見解持續地引發效應…… 

有的人對於憲法法庭的裁定拍手叫好、也有人批判;有人偏袒媽媽的無奈,亦有人唾棄,更多剩下的是對爸爸處境的心疼。 這些發酵的效應,看在我們這群處理家事案件的工作人員眼中,只剩一聲嘆息。 

所有的事情都對了,也都錯了;法條沒有錯,父母也沒有錯,孩子更沒有錯,而唯一錯的……就只是那段沒有緣分的姻緣所產生的衝突與對立。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不論一段好的關係或是壞的關係,都是互動下造就的結果,而人們往往只會記得對方對自己的傷害,而忽略了自己也是造成對方傷害的人。 

只用司法 可以找到對孩子最好的選擇嗎

清官總是難斷家務事,何以要一位未曾共同生活的人來決定彼此未來的生活?有多少父母仰仗著法律權益,認為司法正義可以幫自己取回自己的公道。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而非司法本質,司法的正義恆求的是公平,這份公平也是父母爭論不休的不平; 父母都希望透過司法,來撫平對方對自己的傷害,然而父母們都忘記了,司法無法幫助你們改變對方的態度、情緒以及個性。

在這份偏執的期望下,往往忽略了人的根本在於互動的本質,法律給予人們的限制,實質上都是建立在道德最低底線下維護僅存的權益,而非根本。這份無法得償所願的期望,在夾雜了許多的仇恨、失落、悲憤的情緒下,讓孩子捲進這個循環中。 

Jeff Bezos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演講時曾說過:「聰明是天賦,仁慈是選擇」,抉擇皆是有捨有得,捨得的利弊唯有自身才能探知、感知,知之。而父母的抉擇,往往最大的利弊得失都是落在孩子身上,唯有孩子才能真實的體會到父母抉擇下的感受。 

能選擇出對孩子最小傷害及最大權益的一段路,是父母的自身的聰明以及對孩子的良善。 

 

勵馨基金會承辦駐屏東地方法院家事事件服務中心,提供家事訴訟案件諮詢等服務,民眾可於法院上班時間至法院一樓家事服務中心尋求社工協助。 

另外在尚未進入訴訟之前,也可利用本會辦理的「社區家事商談服務」,由專業人員協助雙方溝通,如需本項服務可多利用線上預約表單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