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
|

【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蒲公英三十,話當年

撰文/吳孟瑾(台北分事務所 倡議專員)

乘著風,蒲公英的種子就能飛翔,遠播到世界各處。借用蒲公英強韌生命力的意象,30 年前的 5 月,蒲公英關懷輔導中心設立,為性剝削及性侵害的兒童、青少年、成年女性及其親友提供服務,這也就是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的前身。

 

「當初蒲公英的設立,就是希望我們能像陽光跟水一樣,給他們(服務對象)滋養,成長茁壯。飛到哪裡去都可以繼續生長。」勵馨基金會台北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心理師曉平回憶。

 

從民國 87 年來到蒲公英服務,曉平見證了蒲公英各種時期的轉變,而幾年來蒲公英名稱的轉換也反映著服務裡的發現,以及倡議議題的轉向。

從服務看見議題,服務與倡議同行

曉平提到,最初蒲公英以「蒲公英關懷輔導中心」創立,大概在民國 83 年到 85 年間,性侵害的議題在社會上並沒有太多人關注,礙於社會氛圍求助的量也不多,儘管當時的蒲公英是有社工員及諮商員的配置,服務仍是以電話諮詢及社工處遇為主,並嘗試舉辦記者會與性侵害議題影展,希望喚起民眾對性侵害議題的關注。

 

不過,幾年的兒保宣導工作、心理諮商實務累積下來,曉平說,大家發現兒童時期發生的性創傷,若是當下有專業資源介入,或許就能夠早期療癒,不會是後來這麼複雜的狀況。於是,為了倡議對兒童性侵害的重視,蒲公英關懷輔導中心就在 87 年投入更多人力,擴大成立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這也是曉平加入蒲公英的起點。

 

「86 年我們提出一個主題『找到ㄊㄚ、保護ㄊㄚ』,是為了喚起民眾認識兒童性侵害的嚴重性。87 年轉型後,倡議的主題是『找到ㄊㄚ、醫治ㄊㄚ』,就是在強調兒童性侵害創傷需要早期療癒。」曉平分享,當時勵馨便成為了台灣第一個專為性侵害受害者提供深度心理諮商的機構。

 

轉型後,蒲公英從服務中看見,心理諮商雖然對於性侵害的創傷復原有幫助,但受害者周遭親友的態度,才是帶領創傷走向加劇或是撫平的關鍵,因此,建立性侵害受害者的支持體系成為了蒲公英接下來的目標。曉平指著過去蒲公英服務成果的資料,談到從 88 年蒲公英開始倡議「重要他人」的概念,並在 90 年從教育宣導、社區空間及資源連結,多方推動社區安全和兒童保護。

 

除了對外的倡議與教育,在當時的資源缺乏,分配也不均的狀況下,蒲公英也進而擴展服務,回應社會的需要。曉平提到,由於性侵害影響的不只是事件的受害者,也會對家庭造成很大的衝擊,當時的蒲公英意識到治療上也需要有更多的深化,於是將重要他人也納入到服務對象裡,接續也因為服務對象的擴增,蒲公英再次轉型為「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並把服務拓展到中、南、東部。

看見服務對象生命的亮點,也和團隊扶持前進

回到曉平身上,蒲公英工作超過二十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曉平回答,面對一個個求助對象,尤其是熟人性侵的受害者,初期的諮商要建立關係,對服務對象或對心理師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曉平繼續說明,性侵害會造成信任感的嚴重破壞,對服務對象而言,「不信任」反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此時心理師的挑戰,即是要去突破這層不信任的保護機制,並創造諮商關係中的安全感,才可能開始工作。

 

「所以心理師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覺察個案安全議題的需求,過程也需要做很多的釐清、核對彼此想法與感受,來建立信任關係。」當服務對象知道心理師在想什麼,安全感也就會提升,曉平解釋。

 

此外,曉平也提到,童年受創的服務對象,由於幼年心智尚未成熟,在發展階段就受到創傷,心理和神經系統受到巨大影響的狀況下,可能形成諸多的身心疾病,並影響到求學、就業、人際;若是熟人性侵事件,原先該保護自己的人卻成了傷害自己的人,長期處於恐懼、焦慮的情緒下,對人與世界的依附安全產生混亂作用,合併出現依附創傷,後續要恢復社會功能是條漫漫長路。也有些服務對象遭逢生命的新事件,例如進入新的關係、生子等,創傷又突然被引發,因而再回來諮商,進進出出諮商長達十年。

 

儘管諮商工作很不容易,但曉平形容,當見證到服務對象能從被摧毀的心靈世界裡重建生機,了解到創傷並非生命的全部,也無損自己的價值,對未來依然有盼望與相信,作為心理師,除了會因看見服務對象生命的韌性而感動,同時也會受到鼓勵,知道再嚴重的創傷,仍然是有機會能改變的。

 

不過,曉平也坦言,並不是在每段諮商都能看到這樣的改變,因此心理師需要看見服務對象生命的亮點,並裝備好創傷知情的能力,才能在載浮載沉的工作過程穩住節奏,和服務對象從斷垣殘壁的心靈地景裡一磚一瓦地重砌。

 

「蒲公英是一個團隊,我們也在服務對象的創傷間,彼此支持往前走。」而這一走,就走了三十年。

認識蒲公英服務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