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4
|

【宜蘭勵馨】首辦兒童藝術團體,說不出口的,就動手做!

撰文/張愷欣(宜蘭分事務所專員)

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長期曝露在父母的衝突之中,傷痛很難被看見,很多大人可能覺得「孩子看起來好好的」、「覺得孩子應該沒事」,事實上孩子早已受傷。這些孩子或許憂鬱不講話、突然生氣等等,但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或行為,更遑論向大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因此,勵馨宜蘭分所今年暑假首次舉辦為期兩天以「藝術治療」為媒介的兒童團體,讓參與的孩子藉由活動探索自己的感受,也練習找出情緒調節的方式,並透過團體同儕的互動獲得正向人際經驗。

原來,傷痛一直在目睹兒的記憶中

人類大腦的運作,先有行動和感受,接著才是思考。對於嬰幼兒,他們會將每天經驗到的畫面、聲音或氣味等這些「感受」相互連結,接著思考並理解,轉化成個人生命經驗,像是躺在媽媽胸口很舒服、爸爸用悅耳的嗓音呼喚我,這些感受就會連結到「這是好的」。如果長期看到、聽到父母爭吵或暴力行為,這些感官刺激著孩子的大腦,就變成不好的經驗。人類感到恐懼、不舒服時,為了保護自己,就會有反擊、逃避、麻木或過度警覺等反應。

長期曝露在暴力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已經反覆養成不健康的情緒調節。可能感到無能為力,必須察言觀色或保持警覺,也有可能低自尊或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些積極的孩子會覺得是不是自己的錯、或自己變乖了,這一切就會改變。這些童年的負面經驗影響自我發展,爾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出現認知、行為、人際互動等適應困難。

孩子在藝術創作中感受情緒,與自己對話

這次兒童情緒團體邀請劉家妤治療師授課。

這次的兒童情緒團體邀請劉家妤治療師授課,透過藝術媒材、非語言式引導,讓孩子一步步將內心感受具象化,探索自己的內心、整理複雜的感受、在宣洩情緒後轉化正向經驗。也試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練習與開心、失落或各種情緒和平共處,因應未來仍會面臨的失控環境。

兩天的藝術團體有個首要目標,要讓這群孩子建立共識,形成一個團體,知道大家共待在一艘船上,一起完成任務。

活動一開始,老師請孩子們用扭扭棒跟身邊夥伴交朋友,確認友情關係就把棒子串起來,在互相認識後,大家一起用串起的扭扭棒圍出一個大型救生圈,並在救生圈內畫下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讓大家認識彼此的界線,也像往後這兩天在團體要尊重別人的公約。

老師先示範:「我不喜歡我在畫畫的時候,有人用力打我的肩膀,這樣我會嚇到。」

孩子搶著回答:「這樣是性騷擾!」另外也有孩子說:「現在是農曆7月不能做這件事。」孩子在分享自己經驗後,很快地就熱絡起來了,對不喜歡的事情有些共鳴,像是「不喜歡別人在我坐下來時把我椅子抽掉!」「不喜歡聽到髒話」等等。

小朋友寫下自己不喜歡的事在救生圈內。

社工觀察,孩子在認識彼此的過程,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一次的「眼神交換」就開啟進一步的交流;有些孩子在陌生團體中尋找上次的玩伴,想先建立起夥伴關係;有些孩子可能比較慢熟,總是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有的孩子可能早上的突發事件影響了心情,對於上半天的活動意興闌珊。

面對在關係中累積負面經驗的孩子,團體的最高原則便是不強迫,讓孩子有選擇地、以自己的步調進入團體,這時老師會保留一個空間,讓孩子在一旁感受和整理自己的心情,不用急著加入團體,孩子也就坐在教室外自己玩,一邊也偷偷觀察教室內大家的行動。每次老師拋出一個新指令也總會邀請孩子參加,孩子從不要,躱在門後面、背對著大家,到慢慢地對團體釋出興趣。

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從早上自己在門外塗鴉,逐漸進展到坐在教室門邊活動,一直到下午,終於坐進教室裡面跟大家一起畫畫、做美勞手作,也開始跟其他孩子對話、一起玩。

在安全島裡,裝填自己的____

請孩子用舒服的方式躺著,由老師畫出身體輪廓線。

團體流程的安排,除了讓孩子梳理自身情緒、也要練習降低防衛心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感,透過與他人互動、分工合作、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累積不同面向的人際經驗。首先,老師邀請孩子用自己感到最安全的方式躺在圖畫紙上,由老師在紙上畫出身體輪廓線,小朋友再各自接力,將自己的身形裁下來,形成一座安全島,並開始佈置自己的安全島。

有的孩子在安全島寫下自己喜歡的顏色和食物,就拿起了輕黏土開始揉捏、慢慢塑形,一點一滴做出自己躺在小水池裡曬太陽的情景,身旁還有棒棒糖和小蜻蜓,整個畫面都用最喜歡的顏色組成。有的孩子很專注地做出大海嘯,先用色鉛筆打底、再用蠟筆疊加一層,最後拿起深淺不一的藍色輕黏土混合成洶湧猛烈的大波浪。

有的孩子用火柴般大小的紙根做出許多像刺蝟身體的土堆,圍著中間要被保護的銀色土堆。有的孩子在安全島上畫出受到溫室效應、冰川融化影響的企鵝家族,編寫他們的對白心聲。

孩子創作自己的安全島。

社工觀察,當孩子一本認真地分享安全島裡的景象,就好像真的活在那座島上,而每幅作品也似乎都隱含著孩子最近的心境和生活經驗的感想,慢慢浮現還未意識到的思緒,甚至隱約透露著對現實生活中的期待。

合力蓋城牆抵禦惡魔,從相互質問到一起動手做

做完自己的安全島,接下來,老師引導大家畫出心中的惡魔,有的惡魔有三顆眼睛、有的一直流鼻血、有的專吃紅蘿蔔、有的是被道士收伏的鬼魂、有的身上有很多OK蹦老是受傷。孩子對於魔鬼形象源源不絕,畫出來的風格也不像一般人認知恐怖的樣子,同儕間你一言、我一語激盪出不少火花,發表時,有孩子指定社工「每一個鬼臉都要被拍到」,也看出孩子的高度興趣,以及想透過魔鬼展示的自我想法。

孩子創作出心中的惡魔形象。

接著,老師帶領大家,面對大家想想怎麼抵擋心中的惡魔,或許是用武器或蓋城牆,為了保護每個人的安全島。這時孩子需要分工合作,一起討論出要蓋幾道圍牆,要安排什麼武器防守惡魔進入,圍牆內每個人的戰鬥位置在哪。互動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出現常見的意見相左、競爭心態、專注自己世界或完全狀況外的摩擦。

「老師,他都一直在做自己的安全島,都沒有來幫忙做大炮!」孩子們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互相質問,我們陪伴但不過度干涉,讓孩子在過程中不用壓抑、感受自己最真實的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背後是不是有什麼訊息?能做什麼讓情緒好過一點?或其他替代方式?慢慢地找出自己舒服的應對方式。

我們只是告訴孩子,在這個過程,儘量探索自己的情緒,但只要你們需要,社工阿姨都在你們的身邊。

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著要在城牆上要畫什麼,做什麼防禦措施。

當孩子紛紛表達完不滿心聲後,現場狀況有了改變。

大家開始合力構思城堡的樣貌,然後把想法落實成三道城牆、傳統炮台、坦克車、通電鐵絲、還有巨型飛彈、變形飛彈,有的孩子也在自己的安全島上製作了幾支私家飛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嘗試理解他人的想法,一起想點子,或幫忙把點子想得更完善,接著有的人負責畫畫,有的人製作炮彈,有的人串鐵網,就這樣大家朝著「蓋城牆」的目標,最後終於完成三道圍牆,也收穫了友情和革命情感。

社工分享,因為家庭關係,多數孩子缺乏「一起做什麼」的正向互動經驗,團體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除了能覺察自己的感受,也能健康地表達情感,面對衝突,學著尊重和協商。

孩子們合力創作出的三道城牆。

團體的最後一天,我們讓孩子回顧這兩天喜歡的部分,講講自己的安全島、蓋城堡的過程和心得,最後想想安全島上想保留的部分,重新拼貼成「保護之門」,接著大家一起把城牆「破壞掉」,象徵安全島已長出的力量。

我們看著孩子從一開始到一個新環境遇到新夥伴,表現出怕怕的感覺,或還在觀望大家不想講話,到後來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安全島,甚至悄悄透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感到非常欣慰。那也表示團體共同努力營造的環境讓孩子很安心,願意多踏出一步信任彼此

也有孩子在活動的前測問卷寫下「希望交到好朋友」,最後真的如其所願,和新朋友交換彼此的安全島內的物件。活動最後,看著現場孩子三三兩兩群聚一起,笑聲充斥整間教室,完全看不出他們才認識兩天。

孩子們一起將城牆拆毀,象徵透過城牆獲得力量。

或許一次的團體並不會改變孩子在現實生活的處境,但我們衷心期待,孩子在經歷這段美好的經驗後,能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帶著這段過程的養分,相信自己未來遇到任何事情,可以有脆弱、有生氣、有難過、有委屈、有忌妒等種種情緒,並有能力應對各種生命挑戰。也知道自己是值得被聽見、值得被關愛的!

*照片經參與者同意分享。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