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

【社工馨語】安置了,然後呢?談受暴安置庇護後的漫漫長路

撰文/賴思萍(台北分事務所「多陪一里路」方案社工)、吳孟瑾(台北分事務所倡議專員)

「我在台灣沒有什麼認識的人,也不識字,離開這裡之後我跟孩子該怎麼辦?」因為結婚從越南來到台灣的阿希(化名),婚後幾年生活還算安穩,但在丈夫染上賭博後,兩人起爭執的頻率增加了,丈夫對阿希冷嘲熱諷,甚至動手動腳。某次,兩人為了孩子教養問題再起口角,丈夫藉著酒意出手打了阿希,阿希再也無法隱忍,決定報警求助,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進入庇護所。

只是,接受庇護安置的阿希,這時開始苦惱:她在台灣沒有熟識的親友,原先的生活圈也只在夫家周圍,一旦結束安置,她跟孩子應該何去何從?

這是阿希的故事,也是許多受暴女性接受庇護安置後面臨的困境。

 

遠離暴力危險後 挑戰才接續展開

1999年《家庭暴力防治法》上路,其中第8條規定,各縣市政府應提供家暴受害者所需的安置資源,台北市於2001年首先開設了第一個公辦民營的婦女庇護所──蘭心家園,並由勵馨基金會承接。蘭心家園為緊急短期的安置庇護所,提供受到親密關係暴力、性侵的婦女至多1年的庇護安置。安置服務並非僅提供庇護空間,期間會由生活輔導員協助服務對象入住後的生活適應,同時也有專業社工陪伴婦女處理親密暴力、經濟就業、法律等議題。除了服務婦女,勵馨也發現婦女的隨行子女時常因目睹暴力,身心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也會透過目睹兒社工以會談、遊戲治療、團體的形式陪伴孩子,一起度過家庭的風暴期。

以勵馨在台北市的服務為例,2022年有近3成的受暴婦女是攜帶12歲以下的子女進入到庇護安置,但當短期的庇護安置結束,隨即而來的第一關就是龐大的經濟開銷:房屋租金、家庭生活費、學費、托育費等,還可能有尚未償還完成,或因惡性循環而積下的債務。儘管婦女已脫離暴力的危險,但要能夠自立生活,仍有一條漫漫長路要走。

自立生活的路上,面臨配偶關係存續猶疑、漫長婚姻訴訟及單親育兒資源不足,婦女通常只得找臨時或者勞動性工作,以便彈性育兒,但相對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光支撐房租就已所剩不多,若還要支應生活開銷、家庭緊急狀況、托育等費用,更是難上加難,加上婦女離婚訴訟尚未結束,其補助資源也無法申請,這些種種因素都讓婦女在自立路上更顯挫敗、無助。

另一方面,近年房價節節上升,雙北尤其寸土寸金,租屋市場光是4、5坪的單人物件,往往就動輒破萬元,何況還需考量孩子的需求。婦女雖有意自立,卻時常找不到屋況正常且可負擔的物件,再加上社會對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有時房東一聽到單親家庭居住,便會要求幼兒務必保持安靜,不可吵到住客,否則無條件搬遷。

「你先生呢,怎麼沒有和先生住一起?」看房過程,有的房東會好奇婦女的租屋需求,隨口的提問也讓婦女陷入兩難。曾有幾次服務對象據實以告自己的受暴身分,結果卻影響房東出租意願,擔憂家庭衝突影響了屋況或周遭環境的安全,有時社工陪同看房,還需協助隱瞞婦女的狀況及自己社工的身分。於是,許多婦女只能承租屋況極差的物件,或者承擔隨時可能被要求搬走的風險,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更有甚者因為生活的不穩,最終只得回到受暴環境,貧窮、暴力成為了生活的二選一。

 

多陪一里路,陪伴婦女重拾安穩生活的勇氣和能力

看見經濟、居住、關係三面向環環相扣,2013年勵馨開展了「多陪一里路」的服務方案,協助離開庇護安置的婦女生活重建之路。在居住層面,由勵馨連結友善房東,以優惠或者免費的租金提供婦女1至2年的租期,期間也透過民眾、企業的物資捐贈,減輕婦女生活的負擔。此舉給予婦女自立生活的緩衝期,社工也有充裕時間能夠和婦女工作,處理暴力後的創傷,並進一步討論債務清償的計畫,以及經濟就業的穩定,陪伴婦女累積資產,預備自立生活。

經過勵馨多年的努力,政府也逐漸理解居住議題之於婦女重建的重要性,相關資源陸續進駐。在中央及台北市市府補助經費協助下,2020年勵馨台北分所承接了中長期庇護家園──「康馨家園」,其內有一間套房、兩間雅房,能容納3戶的家庭式住宅空間,婦女在此階段最多可以居住2年。

「原來我的生活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現在,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了!」經過兩度緊急短期的安置,到了第三次,阿希下定決心要自立生活,在庇護安置後入住了康馨家園,因居住環境的友善、生活機能高,讓阿希可以順利踏出了原本的生活圈,開始找尋適合的工作,並在家園練習識字、自己找鎖匠、找托育資源、管理財務,培養日常生活技能,甚至能認識更多的支持與資源。

阿希曾在康馨家園住了快2年,在離開家園後,選擇帶著2個孩子在外租屋自立生活,除了工作和經濟都穩定,甚至有了些微儲蓄,減緩了經濟焦慮,開始寫下人生嶄新的篇章。雖然仍和前夫保有關係,但她知道自己已經不須依賴對方。離開家園時,阿希告訴社工:「我懂很多了,也比以前勇敢,社工你不用擔心,我可以的。」

 

多元住宅模式的發展  給予完善的身心照護需求

從阿希的自立之路看見,受暴的傷痛需要一定時間復元,且當事人多半會感到難以啟齒,然而,若要受暴婦女邁向生活重建,服務進入社區是必要的,如此才能協助婦女重返社區。

但目前各縣市在資源的考量下,中長期庇護家園的資源不一,以台北市為例,目前房舍是愛心房東提供,藏身於大樓住宅裡,為三戶家庭式住宅共居。這樣的住宅環境,會讓婦女間因為文化差異、生活習慣、親職教養干擾等狀況發生衝突,讓婦女沒有足夠的空間和孩子重新建立關係,甚至延後了自立的發展。

因此,建議政府應該以受暴婦女及其子女的需求,在社區中建置多元住宅的獨立家園,讓婦女能夠體會到自立生活的希望感和選擇權,並開始為自立負起責任;也透過與社區緊密連結,打破受暴帶來的隔離與孤立。

 

看見自己的需要 才能在關係中自由

在勵馨台北「多陪一里路」的服務中,不少婦女會選擇持續回到原本的關係中,就像阿希一樣,雖已搬離受暴環境,但仍與前夫保持聯繫。

此外,隨著進入新世代,台灣親密關係暴力的型態也開始有所變化,發生衝突時雙方都會拉扯、扭打,而非一方嚴重施暴,所謂「情境式暴力」的型態越來越多。為此,勵馨也思考了服務調整的可能,即不只以施暴/受暴的思維來提供服務,尤其當親密關係暴力的成因來自於雙方的價值差異、溝通不良、性別角色期待等,勵馨希望能協助來求助的婦女,透過勵馨的服務,重新建構自我價值的認知、培養關係經營的能力。而後不管是回到原本的關係,或是進入一段新的關係時,他們可以在關係中看見自我,並理解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需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在關係中自由。

阿希的故事固然帶來希望,但以服務經驗來看,許多受暴者離開暴力環境,進到自立生活階段後,挑戰之路才真正開始,若有障礙、新住民、赤貧、創傷等其他情形交織,更是困難重重,不見得每位都能夠如阿希一樣,經過努力就能看見生命的曙光。

因此,論及暴力防治,除了前端的預防教育,還更需要社會停止歧視、面對差異、積極聆聽,期待未來的社會,有更多人能理解當事人離開受暴環境後,其復元自立之路的不易,並願意陪伴、伸出援手,構築多元共融的環境。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