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青少年嗎?對於「吾家有『女/子』初長成」是什麼心情呢?
一方面,看著孩子從事事依賴自己,把屎把尿、看著學會走路,到能自己打理生活事務而感到欣慰;但另方面,孩子心理漸漸獨立,正探索與他人的關係、擁有社交歸屬,親子間會因不同觀點而有衝突,而這個時期,青少年其實更需要爸媽成為盟友。
勵馨基金會長時間接觸遭受性侵、暴力對待的青少年觀察到,青少年渴望同儕認同、孤單想人陪伴,若因原生家庭失去功能,更容易浸泡在數位和性暴力風險中。尤其現今社會變化速度快得難以想像,青少年的人際交往也與過往寫寫小紙條、去巷口打球的年代有很大的不同,人際互動中少了許多大腦思考的沉澱醞釀的片斷,更多了面對網路需即時應變的風險。
現今青少年是典型的「數位原住民」,也是Jean M. Twenge博士說書中的「i世代」,這群i世代青少年生在全球第一支ipone問世前後,還在牙牙學言,眼睛就已經很會「盯」螢幕,小手也非常靈活地滑動手機,成長過程習慣有手機陪伴,手機裡頭有他們的小世界、有他們的人生。
i世代自然地生活在手機和網路世界,從手機裡獲得資訊、與他人互動、抒發感受、玩手遊、聽音樂、看短影音,透過網路裡的互動獲得滿足。也因此手機就像是好朋友,IG的按讚就像現實生活好朋友的一句「我挺你」。
現今家長工作忙碌缺乏照顧、家庭衝突不斷、在學校人際遇到挫折,或父母長期缺席,由阿公阿嬤帶大,孩子在缺少關心與陪伴下,更容易浸泡在網路世界。
勵馨基金會宜蘭分所服務觀察,青少年透過和人際的互動,建立自我認同、找到自己在群體裡的定位,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有無法因應的困境,更容易黏在網路上。再加上,網路有匿名性,互動過程難以預測對方的背景和真實性,也缺乏透過實體非肢體語言可觀察的危機。或許孩子也因為透過網友得到極大信任感,感覺備受重視、獲得成就感,即使怪怪的、或不舒服,也不想捨棄這些關係,而忽略可能衍生的風險。
「小雨」身處在衝突和爭吵不斷的家中,唯一讓他感到自在的地方就是房間。雖然不像其他孩子可以往外跑、逃離家裡的雜音,關上房門上網,可以立刻隔絕外界的紛擾,而網路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他暫時忘卻現實世界的煩惱。
在網路上,和男友、網友互動,他們的回應,讓小雨覺得自己沒有那麼糟,縱使有些網友會性邀約、只想性行為,或要求看私密照,但至少有人陪我、看見我的好,小雨不想因為拒絕而破壞這些關係。偶爾,小雨也感到被捧在手心,這是待在家裡沒有過的感覺。
「我好像是個有問題的學生,但我只想被陪伴,不想總是獨自在房間流淚!」
對於青少年,禁止上網,要孩子保護好自己,或一輩子幫孩子擋掉危險、24小時守著孩子,都不是最好解方,更何況小雨生長在家長衝突、缺少陪伴被忽略的家裡。社工的陪伴和引導,讓小雨看見,填補心中失落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謝謝社工一次次的陪伴,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個待在房間裡只會哭泣的小女孩,好像慢慢有了力量,可以為人生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某次會談時,小雨終於露出一點點笑容說著。
對於青少年,不論孩子在什麼家庭和環境成長,自身的狀況如何,不變的永遠是「愛」+「陪伴」+「被理解」,大人有責任為孩子構築一座安全的心理空間。
而勵馨更多挑戰是在孩子受傷復元的這段路途上,面對數位時代的喧囂,要用更多正向經驗,重新讓青少年經歷探索歷程,相信自己的定位和價值。
陪伴遭受性暴力/性侵害的青少年穩定身心,梳理受傷經驗,看見自己的內在需求,找回安全感,重新與外界連結,長出能量、定位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