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因為同志運動與反同志運動的勢不兩立,已嚴重造成校園性/別教育的反挫。
針對同性婚姻釋憲案,大法官3月24日早上在司法院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最晚必須在5月24日前作出解釋。在此同時,校園氛圍卻愈形緊張,把性/別教育當成麻煩者,能不碰或不談是有些人心中最好的策略。
從去年立法院啟動同志婚姻法討論開始,陸續傳出,校園性/別教育被檢討,甚至被抹黑。網路間流傳,台灣性教育在教肛交、人獸交等不實資訊,惹得家長很緊張,以為這是真的,不斷質疑學校的性/別教育。
有學校老師反應說,因為校方擔心家長無謂的緊張或干涉,乾脆訂下了不成文規定,暫時不談性/別教育。
也有學校開始進行性教育檢查,要求老師或校外演講者不可以談性/別教育,只能談家暴、性侵、性騷擾、性剝削等防治,在這樣的原則下,學校要求上課老師的課程大綱、投影片要送審,凡牽涉到性/別教育一律要求惕除,性別光譜(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別認同的認識)更是被當成「亂源」,必須斬除的。
這是非常不幸的恐慌症,校園避談性別多元,只能認同一男一女的二元性別架構,這樣過度反應的結果,我們非常擔心校園將如何對待性少數或性別少數的孩子?包括,陰柔氣質的男孩、陽剛氣質的女孩、同性戀的孩子、陰陽人、跨女的生理男性、跨男的生理女性等,他們是否會被當成異類,甚至被老師或同學當成需要矯治的對象呢?畢竟這些孩子還在校園裡。
舉例說明,過去的校園裡,陰柔氣質的生理男孩,可能只因他不特別具有男性特質或說沒有男子氣概,而被同學恥笑、成為排擠的對象。而性別上認同女性的生理男性,愈形險峻,他很難公開自己的性別認同,若公開對女性的認同,想打扮或變性成為女性,恐怕被當異類或醜化為不男不女,甚至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些在只能容許一男一女二元性別的校園現場裡,可預見將被強化,性或性別少數的孩子將更難生存。
大家還記得玫瑰少年葉永鋕嗎?因他的死亡而催生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至今已超過十年,當初的立法目的就是希冀校園可以讓不同性別特質的孩子享有平等友善的教育環境與資源,不要再讓憾事發生!我們是否應該記取歷史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真正落實性/別友善校園,讓孩子從小在一個看見多元、尊重差異的環境中成長,進而成為一個懂得尊重自己與別人的人,讓不同性別的人都能被友善對待,這才是教育現場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學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