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2
|

公投之後,男性協會成立可喜可賀

撰文/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的男人猶如「盔甲男」,若卸下性別枷鎖,可以不一樣。他,可以哭,也可以溫柔又勇敢,男性朋友可以說自己。日前,台灣第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倡議組織「台灣男性協會」宣布成立,這在婚姻平權公投及性平教育大反挫之後,極具意義。它象徵台灣性別運動已走入新的第一哩路,男性可以一同撼動父權結構。

 

台男活得像鋼鐵人

 

在性別刻板的社會文化下,台灣男人得活得像「鋼鐵人」,似乎非得陽剛、非得恐同不可;面對不符合霸權陽剛特質的事物時,起身攻擊之,以捍衛自己的男子氣概。其實,許許多多的暴力行為,都是男性無法符合主流社會成功男人樣貌的挫折感受的回擊。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一位爸爸天天賞巴掌給他的兒子,罵孩子「不准哭」、「男孩要有男孩樣」、「你是人妖啊」,只因他的孩子擁有陰柔特質,爸爸還理直氣壯對社工「我恨鐵不成鋼」。

 

公投這幾個月,更聽到許多陰柔的男孩子在家族中被辱罵毆打、甚至被迫出櫃;《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14年後,校園中的同志仍要因為公投結果忍受同學謾罵,悲傷的是,已有同志選擇自殺。在這場不斷質疑生理男性陰柔特質、拒斥同志的宣傳戰裡,許多支持性別平權的異性戀男性,因為一個彩虹小物、一個彩虹大頭貼就被同儕或家人排擠訓斥。

 

台灣男性協會新任理事長蕭宏祺指出,男性在google文字雲中被以暴力、攻擊、有力、衝突、用藥來代表,這種資料庫的單一想像限制了男性對自己的想像,其實,男性失落寂寞時也會哭泣,但男性的聲音在社會中卻很少被呈現,只有一些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男性不但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也恐懼與男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公投反映出社會上仍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對同志是陌生不了解,甚至害怕或排斥的,這都是不利於男性表達自己的因素;男性協會將盤點和整理男性的經驗,讓男性可以不一樣。

 

受性別刻板印象所苦

 

「台灣男性協會」是台灣第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性別平等倡議組織,也是婦女運動30年後性別平等運動的新里程碑。常常有人把性別不平等簡化為男人壓迫女人,其實這是沒有看見男性也被困在這些性別或對同性戀恐懼的框架。性別議題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女性的弱勢處境,不等於男性必然一帆風順。根據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統計,男性家暴受害人已超過四分之一,甚至逼近3成,說明家庭暴力受害者雖以女性居多,但也愈來愈多男性受暴,卻礙於男性自尊難以啟齒。

 

台灣若只會把「性別暴力」歸咎於男性的「父權紅利」,或把男性等同加害者,將、忽略幽微的男性生命經驗。勵馨基金會在家暴服務中,意識到男性抗拒的原因,因為男性也深受性別刻板印象所苦。而在父權社會的陽剛規範下,這些痛苦往往不曾或無法說出口;如果我們不處理這些隱藏起來的陳年舊傷,一味視男性為加害者或既得利益者,那麼這種「性別平等」並沒有真正的接合男性經驗,勵馨指出,只有讓家暴防治體制看見男人,容許男性的主體性存在,一起撼動父權結構,家庭暴力才有終止的一天。

 

期許台灣有一個以男性為主體的倡議型組織,因而育成「台灣男性協會」,這是勵馨在終止性別暴力運動30年後,送給台灣的禮物。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