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
|

【社工馨語】在性別前面,我們如此渺小

撰文/陳玉琳(屏東分事務所女力組社工)
▲人生擁有許多不同的腳本,但與社會期待不同的戲碼很快便會落幕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會說:「妳是多出來的,所以不能與兄弟姊妹相爭玩具」,當時的我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可是奶奶說這句話的頻率讓我牢牢記住了這樣一句話,原本我以為這句話要告訴我的意思是「我是領養來的,不屬於這個家。」

經過確認後才知道,原來是奶奶曾經要求媽媽多生一位男生,媽媽才有計劃地懷孕,殊不知生下來的……是我這個女生。

國中剛畢業的時候,奶奶告訴我,書讀完可以去工廠做女工賺錢貼補家計了,當時的我心裡有難過、有憤怒、更多的是看見身為不如奶奶期待為男性的么女有多麼不受重視。

我想這類的遭遇不會只有我遇到,這個社會對於性別擁有太多期待了,不僅是對女性,對於男性也有許多角色限制;然而,我們看見了多少?

是否曾經有人在意過臉書上有關育兒經驗交流的社團稱為「媽媽社團」而不是「爸媽社團」?

有人發現廣告中的跑車大部分由男性代言,而舒適型的轎車才有女性代言的可能嗎?

走在路上曾經聽過別人讚賞爸爸提著大包小包帶孩子出門很棒,卻將媽媽此舉視為理所當然嗎?

我相信是有,但卻是少數。

性別的腳本分別寫著男性與女性的定向,從小到大依照既定的想法及認知如此教育著,社會期待著我們必須遵循規則,一旦走出了不同的形態就會被譴責、貼標籤,打壓著所有想要脫離限制的每個人,就像是一場不會散場的電影,不斷重複播放著同樣的戲碼,理所當然了每個人的人生。

性別公眾教育

如果性別暴力是條河流,下游是個案服務的話,上游就是由各種僵化的性別偏見和迷思所組成的文化工廠,源源不絕地製造出性別暴力。勵馨基金會30年的實務經驗中發現,想要徹底終止暴力,一定得到上游去,將製造暴力的文化工廠連根拔起。

要做到這件事,就得透過教育鬆動大家的性別刻板印象、讓存在腦中對於性別的框架可以有不同的看見,進而避免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方能有機會杜絕性別暴力,因此性別教育的紮根是重要的預防工作。

了解更多勵馨性別公眾教育業務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