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

【勵馨呼籲】教育不能退出校園

今早勵馨共同參與了性平協會辦理的記者會,希望讓民眾可以更了解現在的性平教育的不足,以下也提供勵馨在性別平等教育現況的聲明: 如果性別暴力是條河流,下游是個案服務的話,上游就是由各種僵化的性別偏見和迷思所組成的文化工廠,源源不絕地製造出性別暴力。勵馨基金會從將近30年的實務經驗中發現,下游的個案服務固然重要,但只是治標,想要徹底終止暴力,一定得到上游去,將製造暴力的文化工廠連根拔起才行。要做到這件事,就得從教育著手。我們認為:   一、只談禁慾的守貞教育,無法回應青少年需求。 我們會教導孩子如何避免燙傷,也會教導他們如果真的燙傷了,需要沖脫泡蓋送,而社會並不會說:「教小孩沖脫泡蓋送,就是在鼓勵燙傷。」為什麼談到性教育的時候,態度就不一樣了呢?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第一次性行為年紀逐年下降,一味禁止的守貞教育既無法阻止青少年的性行為,也無法回應青少年的性好奇,甚至可能強化貞操迷思,對性侵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未成年小媽媽也可能因此面臨各種敵意環境:她懷孕了,她不檢點,她不守貞。 這正是只談禁慾的問題。「拒絕婚前性行為」或許是選項之一,但不該是唯一;相較於只談禁慾的守貞教育,平等地討論各種選擇、如何進行安全性行為、法律規範、行為風險、權力議題以及如何與伴侶協商的性教育,才能符合青少年需求,培養正確觀念,消除錯誤迷思。   二、性別教育的目標是拆解標準答案,讓孩子不再因為不符合框架而受傷。 「男生一定要愛女生」、「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世界上只有兩種性別,生下來有小雞雞的一定就是男生」,這些標準答案,因為粗暴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須塞進圓形的框架內,而傷害了那些方形、三角形、或種種不同樣貌的孩子。 相對地,性別教育的目的是拆解標準答案,而非塑造標準答案:覺得自己是女孩的女孩,仍然是女孩;自我認同是異性戀的,仍然是異性戀者;想要一對一關係的,仍然可以選擇一對一關係。 性別教育的目的並不是洗腦孩子「必須變成某種樣子」,而是要讓孩子真正地認識彼此。藉由平等地呈現各種不同的性別樣貌,讓孩子得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進而真正地看見多元、尊重差異。   三、終止性別暴力文化,需要從小做起。 在親密暴力議題中,勵馨看見男性因為性別教育的缺乏,而順應著傳統社會的「男子氣概」期待,封印情緒,拒談脆弱,導致遇到挫折時情感潰堤,最終選擇使用暴力和強迫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女性也在傳統的性別期待下,習慣於溫柔、順從的被動角色,不敢在性或親密關係中表達拒絕或主動提出需求。當社會又不斷灌輸「女人說『不』就是『要』」、以及「男人應該主動」的價值觀時,便可能持續催生出性別暴力。 因此,強調「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有女人的天職」的兩性教育,只會複製並助長性別暴力文化。只有真誠面對多元可能的性別教育,才能消除以上的暴力模式。   綜上所述,勵馨呼籲,性別平等教育或許有改善空間,但絕對不能退出校園。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