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婦女安置國際研討會29日結束,會中倡議婦女安置庇護多元化,其中荷蘭橘屋(Orange House)的經驗特別值得台灣借鏡,橘屋依危險等級將庇護所分成紅橘綠三級,並且不採封閉式管理,也不阻卻伴侶得知安置訊息,相反的,除了榮譽暴力(hornor killing)之外,橘屋會和案主及案主的伴侶同時進行諮商,降低雙方的壓力,並有兒童支持計畫,此外,婦女若有抽煙,不會被排除入住資格,只要在陽台抽即可。 橘屋的婦女安置工作已成世界各國朝聖之處,來自荷蘭Blijf集團阿姆斯特丹橘屋的社工Claire Loeber29日報告橘屋的經營策略,得到與會人士一致的高度關注,Claire首先表示,橘屋提供婦女安置服務已四十年,提供非住宿支持中心也已十五年,發現很多居住在庇護所的婦女在前幾周後返家,回到伴侶身邊,因為在庇護所居住壓力過大;另外,婦女希望暴力停止,而非關係結束,因此不想留在庇護所;而家庭暴力似乎是一個代間問題,許多婦女兒時就和媽媽來到庇護所,長大後形成受暴循環;最後,傳統的隱密型庇護所提供的安全措施,已被證明並不安全。 Claire說,橘屋在深度內省後發現,家暴不是個人或隱私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議題,協助受暴者必須針對停止暴力,因此要聚焦在家庭及社會環境,家暴將持續如渦漩般逐漸擴大與加劇,所以處遇必須針對廣泛團體,包含所有涉及家暴的被害人、相對人及目睹者;最後,採取綜合取徑是重要的,包含支持機構、警政及司法部門間的協力,以案主利益為中心,提供所有的專業服務。 因此橘屋提出許多改革的做法,比如從共享型設施到私人住宅,因為荷蘭研究發現,庇護所缺乏適當環境條件讓個案復元,個案因缺乏隱私及空間而感受到過多壓力;這些改革通稱橘屋取徑,包括從前庇護所是祕密的,現在則採開放設施;以前婦女共用設備,如浴室、廚房等,現在婦女與其子女有他們自己的房間;以前社工觀察他們所做的一切,現在支持服務與住宿是分離的;以前晚上九點以後沒有社工駐點,只有聯絡人電話,現在前台諮詢處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開放。 最特別的是對案主伴侶,也就是相對人的態度,Claire強調,行為跟人要分開,因此橘屋從不接觸案主前伴侶,後來聯絡並告知案主前伴侶,以前只提供婦女諮商輔導,現在則邀請伴侶來並提供諮商;以前都以案主的單一敘述來看待案情,現在則是採案主和伴侶的複數敘述;以前只有透過法院裁決,相對人才可以和小孩接觸,現在則是和父母及子女召開親職支持會議;以前有提供給兒童的活動,現在則有兒童支持計畫。 總之,橘屋特別的地方在於,對於婦女充權的觀點,是肯定案主的自我衝突及自我懷疑為「正常的」過程,並且鼓勵其面對,使婦女能自己做決定,並與伴侶聯繫,一起面對現實,反思現況。反觀台灣,目前還停留在婦女安置是否要進入中長期安置的評估階段,對相對人的看法相對較不友善,而且相較於橘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並與警方合作無間,台灣的婦女安置服務還無法做到一站式服務,能從政府得到的資源也不多,社會大眾更是不關注,因此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自28個國際組織、18個國家(含香港澳門)、39位外賓、超過180人參與盛會的亞洲婦女安置網絡,8月28、29日於台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受暴婦女的居住正義:從危機到日常—亞洲婦女安置國際研討會」,倡議婦女安置庇護多元化,並呼籲亞洲各國從婦女的需求發展出受暴婦女的居住正義。亞洲婦女安置國際研討會成員在結束了一天半的會議後,30日上午將前往總統府拜會副總統陳健仁,繼續為受暴婦女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