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

【馨生代談性別】我媽媽的農曆新年症候群

撰文/ 蛋狗(馨生代寫手)

在華人節日中,最重要的農曆新年將至。

小時候,我對新年的印象很簡單: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領紅包、買新衣服,快樂無比。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和性別意識逐漸清晰,我開始注意到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今年,媽媽正經歷心理和生理上的極度不適,卻仍因今年年夜飯由她準備而輾轉難眠。我忍不住想:新年不是「大家的」嗎?為什麼回顧過往的所有新年,那些忙碌於準備的雜事似乎全是「女人」的責任,而「男人」則負責慶祝和祭祖?

 

大包小包、忙裡忙外,形同加班的女性身影

從孩提時期到即將來臨的這個新年,我腦海中的畫面總是相似的。

從除夕到初五,從市場到家裡,從廚房到客廳,在我的印象中,似乎都是女性的身影。無論是家中的奶奶、媽媽、阿姨,抑或是逐漸長大後的我,只要是過年,女人們都得早起去市場買菜、買供品,再提著大包小包的重物回到家中,東西一放,便得接著捲起袖子、繫上圍裙,開始準備晚上招呼整個家族的年夜飯。

當忙活了幾個小時,終於可以準備開飯時,通常會來到「祭祖」的階段。要架好桌子,擺上給祖先們的供品與碗筷,接著燒香、拜拜。當男人們點起香,女性長輩們卻自動退回廚房,繼續招呼客人或料理飯菜,甚至只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雙手合十,彷彿手中從未握過一支香。

 

「所有人」的新年,為何獨留女性忙碌?

新年是「所有人」一起慶祝的。大家都該同時坐上飯桌,都該同時動碗筷,不該是奶奶、媽媽、阿姨們還在打理年夜飯時,男人、其他長輩就坐上飯桌,自行開飯,狼吞虎嚥的吃著女人們辛苦了整個上午、下午的年夜菜,然後嘴裡雲淡風輕的「幫」女人們招待客人,跟客人們說:「大家先吃,儘管吃!不用刻意留菜給她們,她們晚點煮完、打掃完廚房會自己過來吃的。」

大掃除是「所有人」一起打掃的。平常的日子裡,就該有人幫忙分擔家事,不該是新年大掃除時,男人們幫忙丟一、兩包大垃圾,就可以兩腳一放,倒在沙發,指使著女人們櫃子下沒掃到、窗溝記得也要擦;

祭祖也該是「所有人」的。男性長輩們也應該一起早起,陪伴自己的老婆去市場,一起去選購供品,幫忙提重物。回家後,也該幫忙打點、烹煮、擺盤,然後也把香遞到女人們的手中,讓她們知道她們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並感謝她一整年來對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族的細心呵護,謝謝她同樣無微不至的誠心祭祀原不屬於她的祖先。

 

初二才能回「娘家」?每天都能回「我家」!

我想,除了上述這些,所有女性長輩們,包括我,最詬病的或許是「初二回娘家」,以及回娘家不能待到太晚的陋習。

年節前的這段時間,媽媽正值憂鬱症復發,整日食不下嚥、輾轉難眠。她擔憂的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如何完成今年的年夜飯。她明明已經力不從心,卻仍無法推卸這份重擔。她唯一的支撐,便是「初二回娘家」。對她來說,那是她能短暫卸下責任,成為「女兒」的日子。在娘家,她不必煩憂採買食材、準備年菜,也不用費力與夫家親戚應酬。

然而,為什麼「回娘家」非得是初二?為什麼這麼理所當然的事,還需要一個特定的時機?

回娘家不該是初二,不該是一個特定的日子才能夠堂堂正正的回去。

回娘家不該有個特定的時段,不該是要中午前回去、晚上前離開。

女人,想什麼時候回娘家,就什麼時候回娘家。

我甚至認為,那不是「娘家」,那就是「家」,是每個女人從小長大的家,是無論何時回去,爸媽總會敞開雙臂歡迎她的家。只要女人們想要、只要女人們願意,縱使她們決定今年的除夕、初一要跟自己的爸媽過,她們也可以一張車票直接回家。是誰規定除夕、初一、重要的節日,女人們必須得跟另一半、得跟夫家過?女人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她們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想去哪、想和誰,她們從來都不是依附著誰、需要看誰的臉色過活。

 

翻轉年節陋習,願每個人都能更自在

春節將至,我想這一次,我可以請爸爸、男性長輩一同協助媽媽、幫忙其他女性長輩。無論是幫忙媽媽購買食材、打掃家裡,抑或是陪伴著媽媽,告訴她沒關係、不用緊張,他們會盡全力協助這一次的年夜飯、過年準備,給予她最大程度的安定與減輕心理負擔;又或是讓媽媽可以全權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留在新竹過年,抑或能夠這一次回屏東,陪自己爸媽過年,我認為都可以幫助媽媽在生心理上削減點不適感。

新年的改變不僅是對媽媽,也應該是對所有女性的尊重。每一位男人都應該理解,家務和節日的準備從來都不是女人的「天職」,而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的責任。每一位女人也應該勇敢發聲,明白自己並非為了誰而活,有權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誠心的願每一位女性都能活得更自由、更有底氣,也能更勇敢的追尋她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