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國際勞工組織通過189號公約──家事勞工公約,不分國籍,保障所有家事勞工的權益。勵馨移住者服務中心於2022年進行《移工勞動現況及心理健康調查》,本(16)日發表調查結果,並邀請長期關注移工權益的立法委員洪申翰、賴香伶、美國在台協會政治組代理組長黃光杰、勞動部專門委員莊國良、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個案專員Ms. Marites,以及與勵馨合作投入移工失智症照護訓練的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醫師,共同回應看護移工尊嚴勞動及照顧永續等議題。
同日也舉辦「看護移工及政策展望論壇」,邀請國內外長期關注看護移工及長照議題的專家學者,討論「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及「外國籍照顧人力專業訓練」等政策議題,透過民、政兩方交流對話,強化了解,共同促進看護移工及長照家庭之權益。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因邊境管制,全台移工人數逐漸減少。根據勞動部統計,2020年2月底移工總人數為719,487人,至2022年4月底為666,371人,近兩年間,減少了53,116人。同時段,產業移工從455,934人減少至446,485人,少了9,449人。社福類的機構看護工人數變化不大,都在15,000上下。然而,家庭看護工從2020年2月底246,446人,減少至2022年4月203,453人,人數降低42,993人。
政府、雇主、仲介、移工及公民團體等各方利害關係人,對於疫情間家庭看護工的人數銳減或轉職,各有檢討聲量及因應對策,希望確保台灣長期照顧家庭的聘僱權益。同時,政府也研擬「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希望透過中階技術人才的身分取得,留用具有語言能力及專業經驗的社福移工。勞動部專門委員莊國良表示:「在此方案中,家庭看護移工更是留用的目標族群,在臺工作滿6年以上、每月總薪資逾2萬4千元,並符合我國語言測驗及相關教育訓練課程資格等,可由雇主申請留用從事家庭看護工作。」
立法委員賴香伶指出:「勞動部、衛福部、地方政府可以一起合作,將移工的語言能力、照護資源、專業能力等是否到位,納入留用的考量,非以制式數據或單純以移工在台服務年限做研擬,更應搭配他們的工作環境及讓他們有意願留台持續工作的因素,更寬廣的看待移工留才久用方案。」
但在國際勞動力競逐的現實下,台灣除了提高工作收入及放寬工作年限等經濟誘因之外,台灣又能提出那些方案?立法委員洪申翰表示:「長期以來,移工和雇主成為緊張關係,根源來自於政策。想緩解目前看護工跟雇主間的張力,長照體系與移工系統兩者必須統整,才有辦法針對現行問題解套。而現行移工留才久用政策,一開始的出發點是來自企業主缺工的觀點,非從移工權利主體角度出發,移工政策應該要更完整、更健康,不是把問題都丟給仲介。」
由國家帶頭進行透過勞動條件及勞動保障的實質改善,協助家庭看護移工減少職業風險和心理壓力,增加其意願,長期穩定投入照顧領域,才能與國人共創照顧永續,構築穩定經濟發展的基礎。
美國國務院《2021年人口販運問題報告》中包括一個特殊的全球章節,即關於疫情時代打擊人口販運的挑戰。報告指出,家戶內的工作者面臨著特殊的弱勢,「居家令」將移工限制在工作場所,並在規定的休息日被強制工作的隱憂;然而,當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更該透過此契機,來反思疫情下暴露出的家事移工所面臨的壓力和脆弱性,即便全世界的經濟與日常生活都恢復正常,這些挑戰將持續存在,而政策制定者也應該對此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提出《心理健康及被迫遷移》研究報告,指出移住者和難民在遷徙前及遷徙中,以及抵達移居地後的定居及融入過程,可能受到各種壓力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和全人福祉。
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主任李凱莉表示:「許多移住者和難民無法獲得心理健康服務,或易因各種阻礙,無法持續接受完整服務,讓它們難以走出心理困境。我們應建置具包容性和可近性的推廣和預防方案,意識到強化心理健康也是健康服務的一環;確保即時診斷、治療和康復,以解決移住者和難民的心理健康需求。移住者及難民可為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前提是其有健康的身心,否則無法充分發揮潛力。」
近年來,勵馨與移工團體在服務移工的經驗中發現,相較其他職種的移工,看護移工面臨高工時的「情緒勞動」及「身體負荷」等極大的身心壓力,若無積極介入及協助,往往衍生更嚴重的問題。
為了瞭解整體移工族群的勞動現況及心理健康狀況,勵馨移住者服務中心此次《移工勞動現況及心理健康調查》,共有531位移工完成全份調查,其中有150位產業移工和381位社福類移工(含機構看護及家庭看護/幫傭)。
調查發現,全體填答移工中有14.3%為極高壓力者,就量表施測建議,極高壓力者需要專業人員的諮詢與協助。而無情緒困擾,心理健康的低度壓力者,僅佔三分之一。與一般成人的施測結果—87%為低度壓力的健康者相比,移工的心理健康亟需受到關注。更要留意的是,調查中,家事移工的壓力指數較全體移工為高,14.7%有極高的壓力,需要專業協助,同時,從事照顧工作的社福移工,壓力指數也高於產業移工。
進一步詢問箇中原因,我們發現,社福移工的心理壓力與其工作中常見之不合理勞動要求具有相關性,包括:在休息時間不可以使用手機;除了工作外無法出門,代表其缺乏實體及虛擬的社交生活及自主性;以及要求移工24小時都要待在被照顧者身邊等,不合理要求越多,社福移工心理壓力越大。
關於移工的工作滿意度,52%的產業移工滿意他們的工作,甚至有13%非常滿意,而社福移工對於他們的工作,近44%認為尚可,但不滿意的比例相對產業移工為高。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穩定性習習相關,如果我們希望社福移工能穩定工作,需要了解期待落差之處,以提高工作滿意度。
全國家戶勞動產業工會的個案專員 Ms. Marites,在台灣擔任看護工10年,其表示:「我們最常見的共同問題是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因為沒有足夠的睡眠,我們有些朋友生病了。作為一個照顧者,我們並沒有休息時間,希望我們每週休假的願望能被看見,這樣可以緩解看護工的處境。」
此外,問及移工來台工作的收穫時,不到四分之一(22.6%)的移工認為,來台工作「只有存錢」,超過半數的移工回應,來台灣可以「能學習到中文」(55.2%)及「能體驗到國外生活經驗」(55.2%),可見語言學習及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更是移工重視的因素。
勵馨認為,除了經濟誘因外,看護移工的身心穩定性和社會生活,更是留才的關鍵因素。李凱莉指出:「當地社會必須肯定這些移住者的社會貢獻,以開放態度,歡迎移工一起加入社會空間,並去除話語的汙名。」
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醫師分享協助移工的經驗:「在失智急性期的時候,移工的陪伴角色很重要,亦分擔家屬照顧時間與勞務。失智症的照護本就不易,新進移工還有語言上的門檻。長庚失智症中心個管師會安排熟習國、台語的移工協助新來的移工與家屬一同諮詢,包含了解其困難並教導其與雇主溝通,及照護長輩技巧,改善移工、被照顧者、家屬的關係。除了教導之外,諮詢及支持的力量也很重要,移工也會將台灣視為自己第二個家,更願意付出。」
對此,我國應參考世界衛生組織之於移工心理健康因應策略,包括,克服移工取得心理健康服務的阻礙、將移工心理健康納入基層醫療服務、確保服務的連續性、重視社會因素的影響力,藉由平等地獲得就業機會和尊嚴工作、職業訓練、財務支持、社會保護服務、法律和執法機構,以及心理健康照護和社會心理支持,可以促進移住者和難民的社會融合度,共同正視移工的尊嚴勞動及心理健康議題。
其中,促進社會融合和包容性是一積極的預防因子。勵馨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