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想盡一切辦法阻斷新冠肺炎(Covid-19)的社區傳播鏈的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五月14日宣布:自當日起至五月28日提升臺北與新北地區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加嚴、加大全國相關限制措施,嚴守社區防線。並隨即在隔個週末的週一、二,接連實施「停課不停學」、「全國疫情三級警戒」。
短短不到一星期,所有人的生活無論主動或被動,產生了劇烈變化,逐一轉移到線上。以策安全,我們透過螢幕和網際網路購物、上學、辦公、會議與社交聚會,文字、語音及視訊交流成為人們與社會聯繫的主要媒介。顯而易見的,世界正在加速運轉,雖然沒有人知道是往好的方向,或壞的方向。
可以確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並非新的挑戰,而是一場遲來的試煉。不諱言的,有些人比大部分的人還缺乏度過難的機會,且承擔著更高的染疫風險。「兒少安置家園的團體生活,本質上就是群聚。」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說的直截了當,「孩子們不用上學,也無法離開家園,安置家園的工作夥伴24小時陪伴。再加上,我們全臺家園服務的孩子有四成在身心上需要特殊照顧。當空間封閉、情緒難以找到抒發出口,無法避免更多人際間的衝突,還有身心狀況惡化。這些限制使得兒少安置家園的經營和運作,在疫情警戒期間變得非常困難。」她擔心的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六月底將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至七月12日,全國各級學校也停止到校上課至暑假,使勵馨基金會於全臺各縣市的兒少安置家園迎上接踵而來的難題。
在獨立空間不足下,怎麼實施分艙分流?三級警戒期間,是否適合有新的孩子入住?孩子需要遠端上課,家園裡的生活空間、軟硬體設備、學習資源,以及照顧人力足不足夠?在長達一至兩個月足不出戶、缺乏社會參與和人際互動的生活中,如何穩定家園孩子的情緒?安置家園裡的社工與生輔員24小時不間斷陪伴,鮮少被看見的他們一個個默默承擔起孩子生活照料、輔導處遇、課輔學習、健康照顧、環境安全與對抗新冠病毒等多重角色,而在備援尚未充足、風險驟增的高壓下,工作團隊又該如何挺過一次次延長的疫情警戒期?
為因應各縣市政府的資源、政策步調不一致,以及瞭解各地家園須不間斷的修正工作模式、重複盤點各項所需資源等,六月18日勵馨基金會於會內召開第二次「兒少安置家園疫情應變會議」,即時交流各縣市防疫政策之資訊與工作狀況,謹慎防範所有可能的變化與風險。眼看疫情日益嚴峻,勵馨基金會及時提供兒少安置家園工作人員一劑單日的疫苗假,也著手規劃津貼以支持在前線承擔風險、堅守崗位抗疫的工作人員。同時也重新檢視兒少安置機構備援人力的支持系統與能量,是否足夠完善能面對挑戰?
勵馨基金會位於臺北市的向晴家園首當其衝,「停課不停學的一開始,設備是缺乏的,家園裡只有兩台桌上型電腦和兩台筆電,可是我們有13個孩子,學校也知道孩子住在安置家園裡,但卻只有1個孩子的學校有發電腦。當下我們盡量調度其它分所和總會的設備,還有夥伴把家裡的電腦搬來給孩子上課。」督導高薇婷說,「後續我們得知部分弱勢家庭已陸續拿到臺北市教育局提供的設備,及時的支援,讓家園和弱勢家庭的孩子學習不至於中斷。」隨機應變是家園防疫生活的常態。
即使最早執行三級防疫措施,還是有難以克服的現況。高薇婷說:「這一段時間原本有一個新社工要來報到,本來是想等到三級解封再請她來,但現在不知道三級警戒何時會解除,更何況孩子在家園內有很多的需求,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後來還是請她來報到了」。高薇婷又說:「有個孩子因為原本住的地方不能再待了,有緊急安置的需求,所以孩子在六月初做完核酸檢測、呈現陰性後,就提早安排住進家園安置。」
每一個新成員的加入都是風險。高薇婷說:「為避免交叉感染,主管機構要求執行分艙分流以降低染疫風險。但在勞基法四週變形工時的規範下,生輔員是需要相互搭配工時和班別,才能順利輪班,不可能拆成兩批獨立人力,在兩層樓各自執行勤務。實際狀況就是,人力安排上沒辦法分流。」家園的選擇並不多。
即使努力維持家園的生活,在面對接下來的路,高薇婷不免忐忑:「不確定疫情未來的狀況,以及警戒何時會結束,也不確定孩子和工作團隊能承受到什麼時候。」向晴家園裡七成的孩子身心上有特殊照顧的需要,而疫情警戒期間除了出外看病,家園裡超過10個孩子這一個月幾乎沒有出門,生活空間的限制使人際的摩擦、關係衝突和身心症狀更容易發生,是高薇婷所擔心的。「這一個禮拜,有4、5個孩子跟我們說他腸胃炎、肚子痛,但進一步問身體狀況,孩子也說不清楚。」比起孩子因為悶壞了,出現身心狀況,高薇婷更希望孩子單純只是想出門透透氣,所以佯裝抱病。
「疫情期間,各項變動讓我們一直很難有依循的標準。這段時間我們反覆檢視現行的排班人力及防疫措施,是否符合最新頒布的規定,並且同步修改防疫計畫,以因應家園裡的各種需求。」她說,訊息的複雜與即時的調動十分考驗團隊的應變能力,家園每一天面對著不同的考驗。
所有人正等待全國疫情三級警戒的解封……。
五月28日的早晨,勵馨基金會位於臺中市的春菊馨家園則是引頸期盼,迎來家園裡的第138名寶寶。即使正值風風雨雨的時期,孩子依舊在愛與美好的包圍下來到這個世界。
「全臺疫情三級警戒的第二週,開始要求進出醫院的所有人都要先快篩,而且只能有一個人陪同看診和接受醫療。」在少女預產期的前一天得知這個消息,打亂了春菊馨家園督導温易珊原先所預想的少女陪產規劃。
只能有一位,那誰最適合和少女一起進醫院、陪產?「社工?還是家屬?春菊馨家園的服務對象多是來自臺灣各地,少女的家屬是否跨區域移動到醫院陪產,也是我們考量與擔心的。」在做任何決定前,温易珊都反覆篤思著。
產檢、陪產、產後追蹤,一次次進出醫院,無法避免的是──提高染疫風險以及倍增的心理壓力,更別說這次是要從醫院接回,剛誕下不到一星期的新生嬰兒,「醫院離家園近,以前我們都是走路去接產後的青少年母親和寶寶回來,但那天下雨,所以決定開車,我在醫院外頭等著少女辦理完出院的手續。」她回想當天的景況。
「離開醫院後,一開始先讓少女回家園裡盥洗;我先在外頭照顧寶寶,整理、消毒帶回來的衣物和用品;待少女盥洗完後,再把寶寶交給她。因為我沒有進醫院,所以更換衣服後簡單的清潔和消毒,就回到家園裡繼續其它的工作。」温易珊在腦中不斷拆解,每一項曾經習以為常執行任務的步驟,「生產後的一個星期,母嬰也需要回醫院做產後檢查,回診追蹤黃疸等。現在聽起來,每一個工作環節似乎都很順暢……」其實是為了回應所有的突發狀況,她將各種景況下會執行的工作流程都在心裡推演了一遍又一遍。
「在困難中,永遠要往更艱困的一步預備。」她這樣說。在資源和環境更形不利前,温易珊早早把功課出給自己,以及一起工作的社工和生輔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沒宣布全國一致提升到疫情三級警戒時,春菊馨家園就開始開始落實三級防疫的措施,像是每天用消毒水和次氯酸水清潔兩次、週末大規模消毒一次;確認工作人員和少女、孩子們與衛生局公布的疫調足跡有沒有重疊;思考因應疫情又符合勞基法規定的排班模式。然而萬一家園裡有人被匡列為確診個案接觸者,後續的支援人力、後送的空間和資源又能如何安排,才能讓服務不被中斷?
「一旦家園有孩子還是工作人員被匡列或是確診,我們就需要將他們各自安排其它隔離的住所……」春菊馨家園座落在臺中市區住商混合的大樓中,一層約40坪大小的居住空間,「因為只有一層樓的空間,沒辦法分艙分流。再加上居家隔離需要每個人各自有獨立的衛浴空間,可是春菊馨家園並沒有這樣的環境與條件。」温易珊接著說:「我們沒有成本承擔一絲的風險。」語氣裡除了無奈,層層思慮的背後是責任,以及想要守護家園的堅定。
沒有一步是白走的,都是為下一步路有所預備。事先實施較嚴謹的防疫措施讓春菊馨家園的社工、生輔員與少女有更充足的時間調整工作模式與生活作息。當被問及疫情使家園的生活規範和則更加繁瑣、嚴謹時,是否會讓少女感到被約束,而使關係變得緊繃時,她只稍稍停頓了一下,便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知道為什麼有這些措施和要求時,就不會認為這些是規範和限制。每天晚上,我們會帶著少女一起看新聞、學習媒體識讀,知道現在疫情的狀況,保持與社會的連結與同步。」即使環境和規範變化得快速,春菊馨家園團隊依舊選擇花更多時間在溝通和相互瞭解及合作上,而非單方面要求少女遵守規定,她說:「因為家園裡的所有事情,包括清潔消毒、打掃、煮飯和洗衣服,都是社工和生輔員帶著少女一起做。」藉由完成每一項事情,與少女建立起雙向的信任與合作關係。
信任,是家園和孩子一起工作、生活的方式。温易珊說,入住的少女多數因為過往成長經驗的受傷,在身心上會需要更多的關懷、互動與陪伴。她最擔心、也最不想發生的始終是:萬一現在陪伴的社工與生輔員需要自主隔離,替代的備援人力或團隊能否及時接手家園的運作?能不能可以瞭解孩子的身心狀況?如此高風險下,替代人力又會是誰?她的每一個提問充滿憂心,卻沒有一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
顯然,她也還沒有解答。「指揮中心公告,年紀過小的孩子、長輩、身心障礙者,或是有身心困擾的民眾,不適合做一人一室的隔離。所以會須要有固定的人,無論是家人或照顧的工作者24小時跟著他一起居家隔離,不能出門,而且14天陪伴的人要固定,不能輪替。」温易珊說完之後陷入思緒,而後她接著往下說:「但其實我不建議在這時候換照顧者,尤其在警戒時期,貿然換一個照顧者,不僅照顧者壓力很大,孩子要適應一個陌生人很困難。」不意外地──看見問題、提出問題的人,通常是那群願意留下來、堅守崗位的人。
如果新冠病毒不會自然消失,就只能以積極圍堵的防疫措施來戰勝它。而接種疫苗極大興許是唯一的出路,否則眼前就是一場必輸無疑的仗。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六月9日公布新冠肺炎疫苗的公費接種對象,其中的第五順位: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及其照護者、居家式和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服員及服務對象、或其他機構,含矯正機關,但分類並未將兒少與婦女安置機構單位明文涵蓋在內。雖然各地的社會局陸續向兒少安置機構詢問了接種疫苗的名冊,然而部分縣市的家園卻遲遲等不到進一步通知。六月中旬,勵馨基金會各縣市分事務所僅有位在臺北、臺中、高雄、屏東的兒少安置家園工作人員完成第一劑疫苗的施打。
「我們很臨時被安排在六月16日去打疫苗,家園裡8個工作人員,只有1個人沒有出現副作用,其他人都出現發燒、畏寒、痠痛、燥熱、失眠等多重症狀。」温易珊說,事先有安排分所支援的替代人力,但當天替代人力也身體不適,所以緊急聯繫另一位已經施打疫苗的諮商師支援,「家園真的每一天都在面臨未知的狀況。」温易珊苦笑。
「替代人力一定要培訓。」即使在變動的大環境中,她保持彈性也堅守原則──維護孩子的權益。「可以藉由視訊或影片,但交接的資訊要清楚,包括硬體、軟體的操作,每個孩子的身心狀況,照顧的細節。」以及同步進行每天的安全檢查、消防檢查、保全系統測試、電器自主管理檢查,她舉例說明:「像是檢查沒有使用的電器插頭有沒有拔、冷凍庫的温度要維持在攝氏負18度、紀錄每個櫥櫃的温度和濕度、延長線的使用有沒有超載。」日復一日,家園團隊依循法規做足每一項的檢查,確保孩子生活上的安全。
沒有人知道疫情何時會解封。但春菊馨家園的團隊時刻在發揮創意,想讓少女能在遊戲裡學習,對生活感到新意。温易珊手裡拿著自製、簡易的KK英標手卡,靦腆笑著說:「因為家園裡平常不會準備教具和教材,我們也沒有錢買,所以只好手作,或者有些夥伴從家裡把地球儀帶來,讓少女的學習更有趣。」
「大家很努力在家園裡運作出新的模式,這件事情會為團隊帶來希望感。我們得待在這個被限制住的空間是沒有選擇的,但團隊嘗試去創造這個空間裡新生活的方式。」春菊馨家園會照顧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量身訂做日課表和作息表,少女可以選擇什麼時候參與團體活動、什麼時候獨處,「工作夥伴也會發揮很多創意,讓生活有新意。像是領養沒有毛的小動物:烏龜,過程中讓少女學習如何成為照顧者;帶他們討論領養動物這件事;暑假的時候,我們打算在陽台舉辦種菜比賽,社工、生輔員和少女,每一個都參加,再找平常送菜的阿姨當我們的評審。」說到這裡,温易珊的眼角和肩膀難得放鬆些,她期待也相信著不同新生命的參與,將帶給家園更多生機與希望。
透過網路,温易珊傳來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不只是對春菊馨家園的生活有更鮮明深刻的印象,傳來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温暖,以及對孩子的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