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2021年性侵害案件被害人統計,7,787人中有4,520人 (54.5%)是未滿18歲的兒少,當中更有超過九成是遭到家人、師長或親友等認識的人「熟人性侵」。同年,勵馨基金會服務數據顯示,有36%前來尋求協助的性侵被害人遭遇「多重創傷」,像是多次受害、加害者不只一人,或同時遭受性剝削、家庭暴力、兒虐或目睹暴力等傷害。
長期服務性侵害受害者的勵馨基金會,於2006年成立全國第一個專業的性侵害心理諮商的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提供倖存者長期穩定的諮商服務,協助他們從生存到生活,邁向心理復原療癒之路,重新發展出面對心理創傷與社會適應的能力。並於2017年加入衛福部「性創傷復原中心計畫」,由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團隊承接,同樣對早期性侵害倖存者及其重要他人提供服務。
性侵害倖存者的創傷復原,需要整體環境的支持理解,勵馨基金會12月6日(二)舉辦記者會,與諮商師公會理事長黃雅羚、熱門影集《她和她的她》演員丁寧、金鐘編劇溫郁芳齊聲呼籲社會大眾成為性侵害受害的「重要他人」,一起為性侵倖存者打造療癒空間。
勵馨蒲公英性創復原中心近三年服務對象中,有73%的加害人是熟識者,其中46%加害人是家內親屬。對於熟識性侵的兒少倖存者來說,找到安全的場所和可信任的對象揭露性侵事件十分困難。他們面臨的不只是身體界限和自主權受損,更因為加害者是「相信的人、甚至是親密的家人」,使其因遭受人際與家庭關係的背叛而對外界環境失去信任,且往往為了隱匿機構或家醜,孩子在求救後時常未獲適當回應,使其陷入長期受害,或難以對外求助的處境。
且根據勵馨2021年數據顯示,有36%前來尋求協助的性侵被害人曾遭遇「多重創傷」,意即多次受害、加害者不只一人,或同時遭受性剝削、家庭暴力、兒虐或目睹暴力等傷害。當性侵倖存兒少遭遇多重的暴力形式,和長年受害沒有說出來,往往使當事人承受龐大的身心創傷與壓力。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說:「若創傷類型複雜、且創傷事件多次發生,創傷復原歷程時間需要更長。」她表示當倖存者到「蒲公英性創傷復原中心」求助時,大多因長年的創傷而出現身心反應、生活與社會適應問題、自我價值低落,以及對性侵事件感到羞愧與自責等情緒。進入較穩定的諮商關係後,諮商師不僅陪伴當事人面對「性創傷」事件,也陪伴倖存者梳理自己的經歷,看見「多重創傷」對自己的身心狀態造成的影響。
根據澳洲2017年發表機構兒童性侵的全國調查,童年遭性侵者平均花23.9年才第一次揭露性侵的經歷,而「蒲公英性創傷復原中心」服務對象中,有近半數在性侵發生超過20年後才能開始處理性侵事件帶來的創傷。
為什麼性侵受害者這麼難說出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分析:「有些受害者在事件發生時,當時年齡還太小,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說;有些向身邊的人如父母、師長求助後,卻未被他們好好回應,或是不信任受害者,認為他說謊;甚至要受害者不要再提起,要求他裝做這件事沒發生。」這些負向經驗,再加上社會經常「完美被害人」的迷思來檢視、評價他們,以及缺乏正向的支持系統,都讓他們無法再為自己發聲求助,心中的創傷在長期的壓抑下,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被害人的自我認知。
王淑芬也在記者會上分享「勵馨蒲公英性創傷復原中心」2019至2022年的服務成果,平均在經歷諮商服務1至3年半的時間(約60到160次諮商輔導)協助被害人於「身心反應」、「社會適應」、「生活適應」、「自我價值」、「性侵汙名伴隨的自責」等面向,都出現顯著的改善。其中在「生活適應」面向,被害人剛開始諮商時自評分數平均2.83分(滿分5分),到結束諮商後分數大幅成長到4.13分。皆顯示諮商輔導的陪伴能協助被害人開始重建生活、慢慢上軌道。然而勵馨也強調,每一個人的復原歷程都十分不同,諮商師都會陪伴被害人的步調前進。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也指出,性侵害有很多種不同的受害型態,也產生了很多種不同的創傷樣態,會因為倖存者受害時的年齡、受害次數、與加害者的關係等因素交互影響。「諮商」並不是讓遺忘被創傷,而是讓他們在想起這段歷程時,不再那麼痛。倖存者要踏上創傷療癒之路,必須要有社工、輔導老師、心理師或醫師等資源協助;身邊的人也要成為支持的力量,例如父母願意正視、面對孩子的傷痛;最重要的是,倖存者自己已經準備好,可以談自己發生了什麼事。
四方四隅文娛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與華文創共同製作的影集《她和她的她》帶領大眾探討創傷與性暴力等議題,掀起了廣大的迴響。今(6日)勵馨基金會記者會上,公益大使丁寧與編劇溫郁芳也一起出席。丁寧提到,「在台灣,每個小時大約有兩件性侵通報案件,如果沒有足夠的療癒與陪伴,他們事後的復原歷程會是非常漫長且艱難的。」
丁寧說自己婚姻中15年,也參加許多團體諮商、遇過類似情境。她感性表示:「我想要跟受過傷害的朋友們說:妳們要相信這不是妳們的錯。」提到很多人都遇到類似事件,但大部分反應都是先否認這些事,當作沒有發生。「大人要先勇敢地保護小孩。」丁寧再三地呼籲。已有三個孩子的丁寧說:「絕對要先選擇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的思考邏輯跟大人不同。有時我們誤會他們說謊,但他們只是說不出來、因為沒有足夠語言可以表達自己。」也提到自己常跟孩子做演練,「一定要跟小孩建立一個信任的橋樑、讓孩子願意相信你。如果萬一發生不幸的事情,我們可以一起陪伴孩子尋求重要的社會資源。」丁寧一再強調「重要他人」的陪伴與重要性。
勵馨建議,大人平常就要對孩子的狀況保持敏感度,觀察孩子的細微變化,例如是否在情緒上出現異常反應、抱怨外生殖器疼痛、抗拒換尿片或需要脫衣服的動作、排斥特定對象或場所、出現與年齡經驗不符的性語言,或是肢體、口腔、外生殖器受傷等,都可以能是孩子受到侵犯的警訊。但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也不必然是孩子已經被侵害,可家長仍應透過這些訊息去釐清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當確定孩子受害,則可以透過「聽、問、接、找」四原則來處理:專心「聆聽」孩子想說的話,勿驚慌失措;「詢問」發生的事件和細節;「接住」孩子的感覺,給予支持陪伴而責備批判;「尋找」專業社工、諮商人員協力合作。
《她和她的她》編劇溫郁芳今天也到現場,她說在創作劇本時,曾向勵馨基金會和黃雅羚老師做田野訪談。關於劇中角色揣摩、像是陳以文飾演的「謝老師」、以及于子育飾演的「師母」等,包括其中角色的互動與對話。
溫郁芳說這故事原型起於自身成長經驗,曾經陪伴身邊受傷的友人:「這是一個關於『後來怎麼了?』的故事。大家怎麼面對創傷?後來的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她接著說:「當我們不理解『創傷』時,總認為那離自己很遙遠,但其實『創傷』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她透過戲劇,將苦先包在糖衣裡面,吸引觀眾進來:「我透過和諮商師與社工田調理解,並再藉由戲劇讓大家知道什麼叫做『解離』與『療癒』。」她希望能夠透過《她和她的她》一劇,讓社會更加關注性侵害議題,更友善陪伴需要的人,溫郁芳呼籲:「希望這部戲劇能帶來給每個人,不論是事件中或現實中的各種角色(不論受害者、加害人、或周遭親友)都能彼此共情與同理。」
勵馨十分認同,身邊的人及整體社會是否足夠友善,是讓性侵害受害者是否能順利走過創傷復原之路的關鍵。當有受害者願意現身時,若旁人能給予正向回應、支持同理,才能讓他們知道自己選擇揭露事件是正確的決定,也才能讓更多受害者願意說出自己的遭遇,進而有機會展開復原的第一步。
【勵馨基金會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諮詢電話】
台北蒲公英 (02)2362-2400
台中蒲公英 (04)2223-8585
高雄蒲公英 (07)223-7995
邁向療癒之路-性侵害倖存者自我陪伴手冊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