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自今年初爆發以來,已造成全球數萬人喪失生命,各國為了防疫,紛紛祭出嚴格的管控措施,包括宣導民眾勤洗手、戴口罩,而最有效的方式似乎就是採取隔離政策。除了確診者以及接觸者勢必需要接受隔離之外,一般社會大眾也必須限制外出、降低人際互動、維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近幾週法院家事服務中心的諮詢案件,也開始出現疫情帶來的影響。有離婚後的婦女前來諮詢,訴說對方家庭如何以防疫為由,拒絕她與孩子固定的探視互動,並詢問如何採取法律行動來反制對方。因著夫家一句「防疫期間孩子不適合外出」,就中斷了原來已經穩定進行的探視,而何時恢復探視,則要視疫情的進展而定,換言之,就是完全不確定的時間點。
社工理解當事人不知何時才能看到孩子的焦慮心境,也能同理照顧方對於孩子受到感染的擔憂,但背後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雙方沒有辦法互相信任,使得原本就脆弱的關係,隨著疫情的壓力而崩潰。
研究信任的學者告訴我們,信任包括了認知和情感兩個部分:在認知的部分,信任需要對方給一個合理的理由,才能讓我們決定是否相信;而在情感的部分,雙方對彼此的情緒和感受,更牽動著是否要相信對方的意願。從這一點來看,由於離婚的父母雙方往往帶著對彼此強烈的負面情緒,因此要建立信任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一定要相信對方才能和對方合作嗎?其實並不盡然,就如同我們在職場上可以和信任的同事合作,也可以和不信任的同事合作,只要有一套規則來約束雙方,還是可以為著共同的利益互相配合。在這一波疫情當中,我們也可以證實只要大眾願意遵守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範,病毒的傳播是可以控制得當的。
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看目前處境,離婚後的親子關係就像一艘飄搖在疫情風暴當中的小船,要穩住這艘船,必須要有堅定的船錨才行。這個船錨有兩個角,一個角是「防疫措施」,遵守勤洗手、戴口罩、不隱匿接觸史、主動通報,降低感染的風險,就能增加彼此的安全感。另一個角則是「探視約定」,遵守雙方原先訂定的探視頻率、方式,由於疫情變化快速,遇到需要調整的時候務必要提早告知對方,並約定下一次探視的時間。這兩個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孩子的最佳利益」,在預防病毒傳染和維持親子關係中間找到平衡,不讓疫情中的探視調整,破壞雙方努力建立的互信基礎。
祝福每個家庭都能安然度過疫情與親情的風暴!
~多陪一里路 每月500元~
劃撥帳號:50219095
劃撥戶名: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