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
|

社會住宅 :一種都市生活的新選擇

撰文/謝菁威 (勵馨基金會媒體組專員)
社會住宅 在現今成為了市民的全新居住選擇

本篇文章重點:
每個國家發展社會住宅的原因各不相同,也因應著時代背景與國情發展出全人不同的社區樣貌。可負擔房租、居住空間權益保障、富有設計美感的建築,以及經過整體規劃的社區物業、周邊設施、便利生活機能,有機會重新改寫人們對於租屋市場的期待, 社會住宅 也成了大眾兼顧經濟、居住、便利的全新選擇。


 

為了解決台灣高房價、高房租的困難,近十年來政府祭出不少政策,像是租金補貼、包租代管,二月中旬內政部和財政部更研擬「使用權住宅」,希望能減緩年輕世代小資族和沒錢買房的家庭,被生活與房租、房貸夾殺的居住焦慮。然而低薪高工時的勞動生態、通貨膨脹下的物價飛漲、因高房價而被迫遠居的通勤生活,以及高齡化社會所造成的獨居長者等問題。社會快速的發展,已讓生活與我們父母年輕時相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還記得幾年前初次在台北租房時,因為預算有限,僅能選擇與好友相約承租郊區的鐵皮頂加,除了冬冷夏熱,動則1-2小時的通勤時間是每日常態。每個月扣除租金與孝親費後,身上的餘款總是所剩無幾;連租房補助都因為頂加的關係而無法申請。

每月領取薪資後,看著扣除固定開銷的房租、水電後所剩無幾的薪水所發出的嘆息;晚上11點踏上回家的末班車,坐在漸漸空蕩的車廂裡想著自己還要趕上明早6點的首班車而湧上的疲憊。看著身邊許多朋友的生活,原本只要負擔兩人的生活空間,因為孩子的出生而變得混亂窘迫。

足以負擔的房租,生活機能的便利,甚至還有良好的里民關係?

還是睡吧,夢裡甚麼都有。

 


2010年,勵馨基金會與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等組織共同成立 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推動社會住宅相關目標至今已十餘載,「社會住宅」這個選項已經成為了大眾有別於過往居住經驗的全新選擇。人們開始有機會以相對優惠的價格入住更有品質的社區,針對內部住戶需求設計、布建的社會福利設施和據點,讓社會住宅成為了「以人為本、社區互助」的集合住宅社區。

引用自《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社會住宅 都市生活的新選擇

讓我們試著想像一下:在那個當手頭的資金勉勉強強可以應付生活的時期(也許是現在,也許是剛開始出社會打滾的那幾年),對於居住有幾種選擇:

  • 距離上班地點通勤 15 分鐘,是一個需要和其他人共用衛浴的雅房,空間狹小,隔音差,可以隔著牆和鄰居對話。
  • 距離上班地點通勤 15 分鐘,是一個老舊獨立套房,剩餘收入僅夠一天一餐,只要有額外消費就會超支。
  • 距離上班地點通勤 0.5 小時,是一個頂樓加蓋套房,夏熱冬冷,水壓不穩定,各式管線也老舊不堪。
  • 距離上班地點需通勤 1.5 小時,擁有一個舒適的獨立套房,一旦加班就要和末班車賽跑。

是不是都蠻讓人難以下手的?又或許我們會試著再追問更細:附近的交通如何?是否有更快的移動方式?自己煮呢?附近有市場嗎?距離市區遠不遠?……

在必需妥協的「有限」中,孰重孰輕都需要審慎思量,一次次的考慮與選擇,都會消磨掉專注力與心力。若是職涯、關係(如:轉調、離職、交往、結婚等等)有所變動,又需要再經歷一次相同的循環。「牽一髮動全身」的相互牽制,容易造成將就、停滯的狀態。

如果,有第五個選擇,可以用相同的費用,租到一個舒適的獨立套房,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優良、三分鐘就能到公園、社區居民友善互助、還有許多好玩的社區活動……會不會讓人感到心動不已呢?

這第五個選擇,也許就是「社會住宅」。

閱讀更多>>多多益善:你我無法迴避的人生百態,鍛練一起生活的能力

在林口向日葵食堂旁有一間正念室,勵馨社工正在帶著孩子放鬆上學一日的疲累與躁動

林口向日葵食堂內設有正念室,勵馨社工正在帶著孩子放鬆上學一日的疲累與躁動

社會住宅是甚麼?

要了解社會住宅的意思,我們引用《不只是房子》第一章開頭提到的拆解法,將其拆解為:「社會」與「住宅」兩個詞彙。

【社會】:不以市場定價為依據,而以入住者實際可負擔的成本為依據。

以台北市租金計價方式為例,在不考慮任何身份、補貼的情況下,社會住宅的租金約是市場行情的 8 折;若是符合台北市社宅分級租金補貼制度,則可以市場行情的5~7折入住社宅。

【住宅】:只出租型住宅,產權非住戶個人或集體所有。由政府興建或輔導私人單位開發管理住宅,住戶則繳納租金或其他方式入住。不同於1950 年代替代購屋選項的「出售型國宅」;或是1980 年代屬於社會救助措施的「出租型國宅」。

以111年11月22日 興隆D2區社會住宅公告招租 的「一房型(16坪)」來說,無補貼租金為9,600元;若是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在28k至46k之間,還有近2000元的租屋補助。同一時期,鄰近且條件相似的物件租金約為19,000元左右。


 

社會住宅的照顧對象基礎分為:經濟弱勢、社會弱勢、階段性弱勢

社會住宅的照顧對象基礎分為:經濟弱勢、社會弱勢、階段性弱勢

波哥大前市長佩尼亞婁薩(Enrique Peñalosa)主張:都市不應該只當成製造財富的引擎,都市還須是促進眾人福祉的有機體系。
每個國家發展社會住宅的原因各不相同,也因應著時代背景與國情發展出全人不同的社區樣貌。台灣社會在歷經各種成效不彰的居住政策、住宅市場失靈,以及高房價困境後,終於開始計畫興建社會住宅。
儘管相對他國發展年份晚了不少,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案例與警惕得以借鏡。

可負擔房租、3-12年的居住空間權益保障、富有設計美感的建築空間,以及經過整體規劃的社區物業、周邊設施、便利生活機能,有機會重新改寫人們對於租屋市場的期待,「社會住宅」也成了大眾兼顧經濟、居住、便利的全新選擇。

多元且豐富的社會住宅價值,使市民同時兼顧經濟與生活品質

多元且豐富的社會住宅價值,使市民同時兼顧經濟與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多多益善:上千弱勢帶來的公共服務,讓所有人都受惠
【勵馨倡議】沒房子住,是你不夠努力?還是社會不公義?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