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9
|

勵馨攜手花旗基金會 培力青少年就業:開闊視野 生命無限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7年約有11.1萬名15至19歲的青少年投入職場,其中超過6.1萬名,約有56%的青少年從事部分工時、臨時性或人力派遣的非典型工作。當中有一群必須提早面臨自立生活「特殊處境青少年」,因資源受限、缺乏自信、對勞權認識不足等因素,易在職場遭受不當剝削。勵馨基金會自2019年9月開始攜手花旗基金會,展開「做自己命運的主人」青年就業支持方案,挹注資源培力青少年就業,並邀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胡中宜,合作進行「特殊處境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之成效分析」,希望讓弱勢青少年有機會翻轉職涯。

 

勵馨與花旗聯手 為少年量身打造就業培力計畫

 

勵馨基金會逾三十年的服務過程中發現,遭遇家內性侵、性剝削、青少女懷孕、目睹家暴等議題的「特殊處境青少年」,往往因家庭功能保護照顧不彰,迫使他們提早就業,以解決自立生活的面臨經濟壓力,但卻面臨重重阻礙。更往往因年齡和學歷受限,在求職時遭排除,或因缺乏就業經驗和對勞動權益認識不足而被剝削。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胡中宜教授指出,當今社會普遍認為青少年尚處求學階段,應以教育為主,存在不鼓勵少年就業的文化;教育與勞動之選擇,往往顧此失彼,未能針對在學中具特殊需求學生進行轉銜合作。而特境青少年在勞動市場的選擇性不多、穩定度低,在進入勞動市場的前期即因學歷條件被排除,因此,他們大多只能從事時薪、派遣或勞力高密集的行業為主,也常見雇主未為其投保勞健保,苛扣薪資等不當對待。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表示:「特殊處境青少年往往難以適用坊間的就業資源。例如,職訓課程除了有年齡等限制外,還有出席率的要求,但他們的生命充滿變動,如果缺乏討論和引導,很難讓他真的找到適合的職種,有動力去穩定的參與職訓。」學經歷和資源的受限,也使他們在就業市場易遭邊緣化,而落入高風險行業。

 

為接住這群特境青少年,勵馨基金會2009年展開青少年就業培力,並在2019年獲花旗基金會挹注資源支持,共同啟動「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計畫,讓勵馨能奠基在多年青少年工作的基礎上,將服務範圍擴及社區中16至24歲的「高關懷青少年」。

 

花旗(台灣)銀行表示,花旗基金會自2016年展開「邁向成功之路Pathways to Progress」計畫,協助弱勢青年培養專業職能,建立自信突破就業困境,迄今已幫助超過1,000名青年穩定就業。勵馨基金會長期服務家內性侵、遭受性剝削的高關懷青少年,這群高關懷青少年的就業處境,更需要社會的關注,這也是花旗攜手勵馨推動此方案的初衷。

 

理解高關懷少年生命議題 用陪伴開啟培力

 

為了提供達到更全面、更細緻的青少年就業服務,勵馨基金會與胡中宜合作進行「特殊處境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之成效分析」,回顧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間服務紀錄內容,檢視服務設計、服務過程到成果,是否真的找到一條青少年就業的培力路徑,也希望為下一階段的服務設計,累積更厚實的實證基礎與方向指引。

 

研究期間,勵馨青少年就業培力計畫共計服務637位青少年,辦理12場20小時培訓課程、23場48小時職場參訪、5場專業證照班,平均服務滿意度超過八成。同時,有近3成青少年能達到具備就業技能的階段,包含就業技能培訓74人、47人進入職場實習、68人成功就職,但仍有7成的青少年處於探索階段。

 

勵馨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社工師陳沛熙說明,勵馨青少年就業培力的主軸,是以「關係」為核心,「就業培力」為方向,「自立」為目標。「我們必須先去理解這些青少年在生命經驗中,鮮少得到良好陪伴,且歷經了很多失落和被傷害的經驗。他們因此自我價值感低落,難以對事物做出承諾,也鮮少思考未來。投射在就職上,被看見的就會是缺乏自信與溝通能力、不太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工作,也難以穩定出勤。」

 

若急著把這群徬徨的青少年推入職場,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他們離穩定就業的道路越來越遠。因此勵馨先與青少年建立關係,陪伴他們處理前端的創傷經驗,討論與原生家庭、同儕及伴侶關係,讓他們穩定身心;透過職涯探索讓青少年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職種,在各項職場體驗和營隊活動中,讓他們建立自信,看見自己的能力,勇於做更多的嘗試;開立生活技能與理財課程,讓他們學會租屋訣竅、自我身心照顧、練習財務儲蓄規劃等。再結合友善雇主提供較具彈性的職場空間,為青少年一步步建立正向的職場經驗。而當他們在職場中發現自己有所不足時,也會與社工討論,不抗拒回到教育體系中繼續學習的可能性。

 

不追逐即刻成效 更能看見青少年就業培力的價值

 

研究團隊分析,勵馨服務確實增進了青少年的就業準備能力,也歸納服務特色在於:

  • 以「充權培力」為取向:除了就業培力,也重視「生活知能」的培力,包含青少年的創傷復元及預備未來的能力。
  • 以「關係陪伴」為導向:與青少年同行,發覺他們的特質,建立正向經驗,促進就業預備,化阻力為助力,協助轉銜職場。
  • 以體驗教育為策略:傳統課程已無法吸引當今青少年服務對象,勵馨運用密室逃脫、營隊、牌卡及職場體驗活動,獲得服務對象的高度興趣與使用成效。

 

胡中宜也提到,勵馨的青少年就業培力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該計畫的最大意義,並不是將眼光或關鍵成效指標(KPI)放在最後青少年就業觸及人數有多少?多少人完成取得丙級技術士執照?或是他們自行創業率有多高。關鍵是在於這些高關懷青年是否整理好過去的內在逆境經驗,重建其生活經驗,擁有自信心重新出發,並發展出進入勞動市場的成熟狀況。

 

職場實習 結合友善雇主打開就業之窗

 

高中時成為人母而休學的Nana,在參與勵馨開辦的美甲班前,其實充滿猶豫。她擔心家人無法接送,不知該如何帶著寶寶搭公車,也擔心沒人照顧孩子。陳沛熙與她溝通後,帶著她練習看站牌路線與搭車,勵馨美甲班也提供托育服務,讓她在受訓時不用擔憂孩子。Nana說:「看到自己的作品,真的覺得很有成就感,要是沒有勵馨社工的鼓勵,讓我踏出第一步,我就不會學到那麼多。」

 

在青少年就業的歷程中,「雇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非常支持勵馨青少年就業培力的「愛唯美學」副理王伊雯,除了出動旗下美甲師擔任勵馨課程講師外,也提供實習機會。已完成美甲課程的Nana,目前正在該店實習,王伊雯承諾將在她通過實習後,可以兼顧照顧孩子的彈性時數方式來上班。

 

談到為什麼願意成為友善雇主,王伊雯表示:「我們希望在分享技術,讓青少年學到一技之長外,也讓他們在過程中發現自我的價值。很多時候只要我們願意拉他們一把,給他們一些肯定,他們能發現自己能做到的比想像得更多。」陳沛熙也分享,隨著Nana一次次參與美甲課程,可以感受到她的自信隨著技能的進度而提升,也能看見她想成為美甲師的積極性。

 

共同投注資源 為青少年就業找出發展性模式

 

回顧政府目前的青年就業政策,鮮少關注高關懷青少年。然而,對這群有迫切經濟需求、亟需就業青少年而言,進入職場是「學校沒教的事」,是一項艱鉅挑戰。若政府能發展一個長期且系統性的政策,更積極的理解青少年需求,就能讓他們的就業轉銜更順暢;教育體系亦可將「求職安全」與「勞動權益」等就業相關課程往前延伸;而若企業、雇主願意以更友善的眼光來理解這群青少年,以「人才投資」的觀點,為他們建立正向經驗,更是讓青少年可以穩定就業的最大支持。

 

王玥好表示,未來勵馨也計畫進行跨專業整合並擴大連結資源,在各種培力訓練上,藉由經驗的整理,仔細梳理每個評估及選擇的背後,所彰顯的行動意識,期盼建構出具備發展性的循環模式。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