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東,目前約有4500名左右的新住民,其中高達九成為女性。對這群初來乍到的婚姻移民而言,語言是第一關考驗。隨著移居台東時間久了,早年對於「外籍新娘」的歧視情況已大幅改善,姊妹們也期待,台東未來能有新住民們的特色據點和文化活動,落實多元族群融合。
台東外籍配偶協會總幹事、台東縣婦權會委員阮玉水是在26年前從越南嫁給台東的先生。她回憶,當時在台東的新住民姊妹很少,有時思念家鄉沒有地方訴苦,「只能一個人對著牆壁哭」。還好,先生鼓勵她出門參加活動,一次在報紙上看到台東縣政府委託台東大學華文系開設的國語課程,讓她開始投入了新移民在台東的培力工作。
阮玉水表示,早年政府鮮少關注新住民的權益,社會大眾也普遍覺得「我們就是錢買來的」,各種歧視無所不在。一旦新住民承受不了夫家對待選擇離婚,又會被指責成為了錢嫁來台灣、利用台灣人取得身分。如她先生朋友就曾跟先生說:「要小心老婆拿到身分證就會跑掉。」阮玉水對此笑說:「我先生對我很好,就算他想趕我走我,我也會不會走。」
16年前,台東外籍配偶協會成立。發起人台東大學華語中心主任傅濟功表示,一開始她以台東大學華語系主任身分承接台東縣政府委託舉辦的國語班,但國語班一期只有三個月,結束後新住民姊妹們不時來找她,表達需要更多學習管道的心聲。
某次半夜12點,傅濟功手機不尋常地響起,電話另一端傳來姊妹的哭喊聲,才知道她正被先生家暴。即使當時傅濟功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卻仍切身感受到新住民在地的孤立無援。許多姊妹們經常告訴她,先生和婆婆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是我花錢買的,我高興怎樣就怎樣!」
在這樣的背景下,傅濟功決定率領著一群台東的新移民姊妹們從零開始成立協會,抱持著幫助姊妹增能的理想,希望能讓她們能在台東這片土地過得更好,擁有生而為人的基本權益。
阮玉水回憶,當時姊妹們中文還不夠好,老師先把所有成立協會相關規定打成注音符號,讓姊妹們一起研究。目前協會成員共300多位,服務對象遍及全台東,服務內容包含法律諮詢、婚姻家庭與經濟狀況協助等,並舉辦各種活動,幫助新住民融合。
傅濟功表示,新住民來台人數在民國92年達到最高峰,單年度就有六、七萬。即使新住民來台反映出台灣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普及、受到職場壓力等原因選擇不進入婚配市場,導致單身男性轉而到東南亞尋覓另一半,「但台灣社會並沒有準備好接受她們,明明她們是反應了台灣的需求而邀請來的,台灣人卻沒有把她們當成自家人看待。」
事實上傅濟功觀察,她所認識的新住民姊妹們,透過學習中文帶給他們就業上的幫助,有的甚至會到國中去念夜校。近年來,台東也出現不少空中大學畢業、去念社工學分班的新住民。證明她們只要努力,也可以成為助人者,並填補了台灣就業市場的勞力需求。
傅濟功表示,和台灣其他區域相比,新住民在台東的就業選擇相對少,通常不是幫夫家務農,就是從事餐飲業。然而,就跟早年台灣人移民美國一樣,目的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格外珍惜在異鄉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如傅濟功就觀察到,許多台東的新住民即在家得準備三餐、照顧老小,還是盡可能在外工作、維持收入。新住民姊妹們勤奮工作的身影,多年來逐漸贏得了台灣社會的認同。
為了幫助新住民姊妹們多元就業,傅濟功指出,近年來協會也開設創業培力課程,教導有意自己開店的姊妹們了解當老闆注意哪些法規、可以作哪些準備。尤其這兩年來跨國電商流行,新住民姊妹們也可以結合二代的資訊科技能力,透過網路進出口家鄉的商品。
印尼姊妹蘇美妮為了賺錢給弟弟妹妹讀書,一開始是在台東當看護。工作六年後,認識現在的老公,即使公公婆婆因為她外籍身分反對,印尼娘家仍也捨不得,最後兩人仍決定結婚,目前已在台東定居16年。
蘇美妮認為,新移民在台灣沒有原生家庭可以依靠,遭遇霸凌、家暴、婆媳問題等,苦水都只能往肚子裡吞。她認為,除了有一個新住民專屬的交流活動空間外,可以舉辦各種活動,讓姊妹們有管道認識彼此,抒發心情。尤其對於剛來到台灣的姊妹們,往往連一些一些政府申請文件流程都不懂,需要有人陪在身邊協助。
對此阮玉水表示,台東新住民確實需要一個專屬的空間,「可以讓我們佈置我們的多元文化、有廚房煮東西,移工放假有地方去,太太遇到先生酒後家報有地方逃」。除此之外,她也期待學校裡能更廣為開設課後輔導班,協助要工作以及沒有能力替孩子課後輔導的新住民媽媽。
另一個新住民在台灣常見的困境,就是當她們孩子進入校園,遇到對於多元族群不是那樣有敏感度的老師時,容易讓新住民媽媽們對於到學校感到害怕,擔心自己說錯話,導致孩子被差別對待。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台東外籍配偶協會開始訓練多元文化講師,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媽媽們以自己家鄉的特色傳統手工藝舉辦課程,到學校裡頭帶著小朋友們認識異國文化,型塑友善包容的校園氛圍。
讓傅濟功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活動後開放師生提問,一名老師直接當場問姊妹們:「聽說你們都很愛錢,賺了錢都寄回自己家鄉。」一開始現場姊妹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後來其中一名姊妹反問老師:「你不愛錢嗎?」該名姊妹解釋,夫家務農,農產品得變賣才有錢,但小孩的日用品、女性生理用品都得花錢,台灣社會也強調孝順,姊妹們辛苦平自己勞力賺錢,省吃儉用後有多的錢寄給爸媽不行嗎?
除了婚姻移民外,傅濟功也提到,許多東南亞的移工,在他們最年輕力壯時越洋來到台灣,提供台灣人協助。如她自家印尼看護,每個月薪資兩萬元,就能夠把長輩老故的很好。台灣社會應該要學會去理解他們的貢獻。
根據官方統計,目前台灣的新住民約有57萬人,以相當接近原住民人口58萬。而在國高中校園裡,約有十分之一的學生來自新住民家庭。傅濟功指出,新二代將為讓台灣社會的容顏改變。根據美國調查,移民二代受到多元文化薰陶,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導致成年後平均成就比原生美國人高。
她也樂見,這幾年來對於新住民的排斥狀況越來越少見,也越來越多公共場所出現如穆斯林祈禱室這類提供新住民使用的設施。未來她期待台東可以持續支持新住民在台東生活、看見心二代的潛力,營造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移宜居社會。
本文由公益彩券基金補助、台東縣政府社會處委託,勵馨基金會台東分所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