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

紮根在泥土裡的力量-全臺勵馨服務紀實(一)

最初,只因為「我們太需要照片了!」這一個簡單的理由,勵馨基金會媒體組決定去到全臺的服務據點,並邀請人文攝影師賴小路,跟著我們展開橫跨三個多月的攝影馬拉松。

 

於是我們看見懷著夢想、揹著巨債來到臺灣,卻被不當對待的移工姊妹;原本沒有自信重回就業市場,經過在勵馨準備性職場的實習,現在已經穩定在職場工作的婦女;社工師分享出養媽媽和寶寶的故事時,才聽到第三句就已掉淚的收養媽媽;還有許許多多彷彿擁有八隻手的社工們,從刷油漆、修水管,到寫個案報告、在繁雜的條件中找到服務對象能符合的資源。

 

期待能藉著凝結成影像的每一個瞬間,將勵馨的服務如實被呈現出來,也成為更多人理解不同生命樣態的窗口。

 

或許語言不通,但情感是相通的 ──移住者服務中心

「他們之間通常用一些簡單的英文單字和中文單字搭配比手畫腳溝通,雖然有時候會雞同鴨講,但感情都滿好的。」家園社工解釋不同國籍的移工之間要如何溝通。

 

在開始拍攝記錄家園的生活之前,發生了一件措手不及的事情:有一位印尼姊妹在採買回來之後,心臟不太舒服,所幸社工陪她去醫院檢查後沒有大礙。

 

前往醫院前,她躺在客廳的沙發休息,所有人圍在她身邊。講同樣語言的姊妹,確認她的感受,其中語言能力稍好一點的人,就用簡單的英文和中文轉述她的狀況給工作人員,即使現場是有翻譯的;不同國籍的姊妹,就蹲在旁邊拍拍她、陪著她。

 

同一個時間內,兩個不同國籍的姊妹,各自倒來溫水伴隨著她們的關心。也許因為都曾經歷過不同的苦難,她們認真地去體諒、去尊重,給予彼此在異國他鄉最需要的溫暖與善意。

 

「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宜蘭分事務所

社工與一位脫離婚姻暴力的服務對象莉莉(化名)進行生命歷程的探討時,莉莉說:「如果滿分是十分,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六分;而這個六分,是我從出生至今的最高分。」

 

莉莉在接受服務以前,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因為沒有謀生能力,家中經濟完全由先生掌握。除了要面對先生越發失控的肢體暴力,還要擔心若是不順先生的意,會沒有金錢可以生活及撫養三個孩子。

 

「你不用承接你先生的情緒,每個人都應該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社工的一段話,改變了莉莉心中「自己沒有力量,需要依靠別人才能生存」的認知,以及對於命運的憤恨不平與無助感。在社工的幫助下,莉莉取得了保護令,讓丈夫無法再對她進行肢體暴力;同時也透過諮商資源及就業輔導,開始培養就業意願和動力,一步一步用行動實踐生命的轉變。

 

後天的相遇,用愛緊繫 ──臺中分事務所

原來一整天都十分順暢的拍攝,直到最後收出養服務方案時,出現「小卡關」──因為參與拍攝的昕昕(化名)午睡還沒起床。

 

正是這個可愛的原因,在一個接一個排得滿滿當當的行程中,突然有了20分鐘的休息時間,也同時等昕昕爸爸從公司趕回家一起拍攝。

 

等待的過程,收出養服務社工督導林容跟我們分享昕昕的小故事:「昕昕爸爸很常早上帶著她外出散步,因為覺得媽媽一整天照顧孩子很辛苦,早上能夠再多睡一下。」見到昕昕時,她害羞的躲在媽媽圍裙的後面,探著小頭、睜著大眼偷看著我們,雖然有些緊張,但仍在爸爸媽媽的牽引下一起吹笛子、看小書,跟爸爸媽媽坐在餐桌上彼此分享著點心,你一口、我一口;或許因為是在自己家裡、在爸爸媽媽的身邊,在這充滿愛的環境下,給了昕昕最大的安全感。

 

畫面盡是他們的日常,也謝謝昕昕一家讓我們見證真正親子之愛早已無關血緣!

 

接住生活每一件珍貴的小事 ──林口服務中心

寧馨家園 跟著媽媽一起住進家園的姊弟,邊吃早餐邊跟生輔員阿姨聊天。

 

弟弟在跟生輔員阿姨說明他正在看的遊戲實況主使用什麼角色、遊戲的劇情,以及每個角色的特徵是什麼;另一位生輔員則是和姊姊聊到剛來家園時,有比較大的情緒起伏。

 

其實也能夠想像,離開熟悉的家,住進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許多陌生的人、換一個陌生的學校,十幾歲的國中生只能用盡力氣撐起自己。

 

話鋒一轉聊到姐姐的學校生活,「隔壁班有個男生下課的時候很常經過我們班,也會一直看我。」淡淡的粉色空氣從她笑容蔓延開來,「那你有跟他說話嗎?」生輔員阿姨也笑著問她,「有時候看到他在看我,我就對他比個YA!」沒有強力的質問、也沒有故作開明的打趣,只是輕輕接住珍貴的少女心事,姐姐也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分享著怎麼回應這件有點好玩、又有點開心的趣事。

 

從細微之處 給予孩子安穩 ──新北分事務所

即便再怎麼想避免,難免遇上需要孩子出庭的情況,社工為了緩解孩子的緊張與焦慮,有時利用模擬法庭模型,協助孩子熟悉法庭的環境,也陪同孩子一起出庭,讓孩子帶著自己的「安撫物」,可能是玩具車、絨毛玩偶、或是從小抱到大的小被被,降低內心的不安。

 

近幾年經過對話與溝通,法院對於家暴或家事案件中兒少出庭的「必要性」有更多敏感度與評估,也越來越多法官積極展現友善作為,例如,詢問孩子時會離開法檯靠近孩子,或邀請孩子坐在法官旁邊。

 

新北分所駐法院家暴暨家事事件服務處的社工督導曾思嘉分享道:「陪同的社工發現大多數的孩子走上法檯時會有雀躍感,眼神也明亮起來。」

 

有些法官會從生活日常及其有興趣的話題聊起,再穿插欲詢問的內容,視孩子年齡發展使用其能理解的語句,「這些細微之處其實都在讓孩子感受『我是被重視的』,這對身處家庭風暴中,身體或心裡受傷的孩子能否重建安全感真的很重要。」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