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各級學校學生懷孕事件彙報統計〉後,媒體便紛紛以「106學年女學生懷孕破千人 休學率4成5」、「在學小媽媽破千人休學率新高」等報導呈現,並指出要加強孩子的性教育。然而,當我們詳細檢視教育部公布的原始統計資料時,就會發現目前報導呈現的面向可能存在著偏誤:
首先,該匯報資料來源是由學校主動通報,不一定能反應實際情形,更何況高中與國中小學生的懷孕事件數量均無明顯增加趨勢,甚至在國中小還呈現小幅下降。其次,該匯報中懷孕事件增加的來源應為「大專院校」學生(1208件中有894件來自大專院校學生),且經檢視教育部當學年度(106年)學校年齡別學生人數統計資料,在「專科」及「學士班」學生中,超過6成是年滿20歲的成年人,就讀研究所的未成年學生人數則僅有個位數、其他都是成年人,超過30歲以上的研究生比例更超過4成2,由此可見,報導中將該匯報中的懷孕學生通稱為「在學小媽媽」並不精確。
此外,根據周雅淳老師撰文〈「女學生懷孕人數與休學率創新高」不但是假新聞,更深深傷害以母職為重的女人〉,從教育部正式學籍統計系統來看,大專院校105至106學年「因懷孕休學人數」係從824降至763人,且以碩士班為多。對於這個年齡層的人來說,要不要選擇休學多半和投入職場有關,和性教育的關聯則較為薄弱。
在現今的臺灣社會中,社會仍對於女性生育自主有諸多箝制,從對「小媽媽」到「高齡產婦」都不乏責難,甚至要女性為「少子女化」負責,這些社會上普遍流傳的污名,扁平化了女性的生命經驗,未能尊重每個人在面對人生抉擇中所做的自主決定。
其實,女性的生與不生本身都不該是問題,國家社會是否能看見女性的生育自主權,提供其友善的支持系統,才是化解問題的根本。
相關報導:
〈「女學生懷孕人數與休學率創新高」不但是假新聞,更深深傷害以母職為重的女人〉
教育部公布〈各級學校學生懷孕事件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