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

接住,多元性別受暴者:性別歧視的言行,也是性騷擾

撰文/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5月17日這一天同婚案通過,期許台灣成為一個幸福的國家,在婚姻平權運動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台灣走向婚姻平權元年,是否亞洲第一,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我們是否更接近人權國家?邁向友善多元性別社會?我期許在台灣,不論任何性別的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活著,喜樂、健康、有盼望的活著。

 

勵馨最近進行一份調查,發現,多元性別族群受暴嚴重。問卷發送遍及全台灣,回收有效問卷近3000份,勵馨就其中多元性別族群2299份,進行統計分析,4成2表示曾遭受過性別暴力對待,包括:霸凌、精神暴力、高壓控制、威脅恐嚇、性暴力、肢體暴力等。這比起聯合國統計,全球有3分之1的女性曾遭暴力或性騷擾,都還要高出許多。

 

他們在重要的生命階段中所受的性別暴力或性別歧視,67%發生在國中階段,50%在國小,46%在高中職;更有7成的朋友經歷2個生命階段的性別暴力或歧視。

最常遭性別暴力或歧視的場域,依次是校園、家庭以及職場。

最常受到同學(66%)、家人(44.8%)、學校師長(30%)的性別暴力或歧視。

閱讀更多:所有人皆應享有性別平等的環境:性別歧視的言行,也是性騷擾

 

受訪者指出,最殘忍的受暴是因為生理性別與外貌不同,如長得像T(偏男性化)或比較陰柔氣質的孩子,就被性侵,理由是要透過性行為矯正性傾向。

其他如在廁所被脫褲驗身、集體性霸凌,同學譏笑「娘」都是很常見的,更甚的是,老師帶頭責罵、霸凌多元性別的孩子。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群發展部主任林昱君說,來同志熱線求助的朋友或擔任志工,大部分是「倖存者」。

如同志青少年面對「父母不讓他們出門」,或是父母接送上下課、回家沒收手機,以致他們較少連結到友善的資源。

 

獨立跨性別運動者葉若瑛本身是一位跨性別者,她表達跨性別者期待「能以想要的性別被接納和正向對待」。

跨性別女性在職場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根本不會被僱用」,因為她們的「外表不符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想像」。還有,當他們勇敢申訴職場性別霸凌時,常被迫曝光、出櫃。

 

這與調查發現是很一致的。多元性別群族遭到性別暴力或歧視時,最多求助的對象是朋友(包括網友),佔41.8%,其次是心理諮商,佔17.4%,輔導老師,佔15.6%,或家人佔15.%。民間機構僅佔4.1%,政府機構1.4%。

而不選擇求助的人,有3成3覺得求助也沒有幫助,1成6指出求助系統及人員不安全、不友善,1成4不敢求助。

因為,台灣目前大部分的求助系統不友善且不具備性別敏感度,工作人員大多未有多元性別相關訓練,可能無法接住求助者,甚至排斥、羞辱,讓他們被迫出櫃,躲在暗處哭泣。

 

勵馨30年來看見多元性別族群的弱勢處境,承受著多重歧視,在校園霸凌、職場排擠、親密關係暴力發生時,應該有一個友善、可以接納多元性別族群受到歧視、暴力時的求助系統。

它能夠保密與尊重當事人,避免因通報而被出櫃;有多元性別敏感度的求助系統;有經驗或熟悉保護案件處理的專業人員;專業心理諮商;親子溝通/關係協助;人身安全計劃協助;司法協助;解決就學相關問題;醫療協助;多元性別的專業人員;家長或家人協助;伴侶關係協助等。

 

甫成立的「多重歧視性別暴力防治中心」是勵馨送給台灣的禮物,也是為台灣婚姻平權元年的一個服務承諾。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