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民國105年由未成年母親生育之新生兒總數為2,972人,其中花蓮縣有103人,雖僅佔這些新生兒總數的3.4%,但若以未成年生育率看,則花蓮縣為10‰,較104年12‰低,但仍高居全國第二,且遠高於全國平均之4‰。 勵馨基金會花蓮分事務所很早就意識到未成年懷孕議題在東部地區的重要性,民國99年即開辦「青少女懷孕防治及輔導服務」,以民國105年生育的100名花蓮地區青少女為例,約有30-40位是我們目前服務的個案,其中有多人為了照顧孩子選擇中輟學業,或者在懷孕前即已成為中輟生。 我們很清楚學歷在這個社會的重要性,在服務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個案一定要克服困難,至少完成高中學業。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提供了很多保障,國家也提供了托育補助等服務。但女孩要回到校園,不光只是個人意願或教育場域能否提供友善環境而已,他們的困境,往往反應了許多城鄉差距、政策的不及、公共設施的缺乏等問題。花蓮是一個在地理條件、經濟職業結構、人口特質等都異於法律政策制訂地台北的地方,我們觀察到一些現象,正好可以反應「為何政府的美意無法落實到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此一困境,而這些,都不是在教育機構或教育政策的層次能夠解決。 「我要怎樣離家與回家?」:交通困境 由於駕照考照年齡為18歲,在國高中年齡的小媽媽無法以機車為代步工具,因此許多人以不需考照的電動自行車取代機車,衍生潛在的安全問題;而火車提供較快速的移動方式,但許多部落其實完全沒有火車經過,且有住家到火車站的接駁問題。 花蓮的公車路線都以連結觀光景點為主,偏遠路線車輛仍有誤點、擁擠、班次少、車程久、車況不佳等問題,客運公司若無政府補貼幾乎不可能從這些路線賺錢,若純粹從經濟收益的角度,更改路線、增加班次等,幾乎都不可能。 「誰來照顧我的小孩?」:托育困境 花蓮沒有公共托育中心,且設立公托中心幾乎也只能服務資源已相對集中的花蓮市、吉安鄉等地,對偏遠地區仍無幫助。 小媽媽們要回到學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就學托育補助:在上課的時間,政府或民間組織會提供保母鐘點費,協助小媽媽就學,保母身份需為合法登記執業的托育人員。只是,保母課程僅在花蓮市、瑞穗鄉開課,術科更只開在花蓮市區,都成為偏遠地區對此工作有意願者的障礙。 因地制宜,以小媽媽的生活與需求為核心,才能鼓勵他們回到學校 要協助小媽媽,我們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層次思考,相反地,必須整體檢討法令規範、硬體設施、社會結構所造成看似與教育無關、但卻實質造成個人阻礙的問題,例如是否降低駕照考照年齡為16歲或實施駕照分級制度、對電動自行車有更完善的法令規範及保險保障;或者更有彈性的托育補助制度、實質支持部落或社區共同照顧系統、給予直接接觸個案的一線社工有更多的決策權等。整體社會必須形成一個共同的支持網絡,而非將責任只放在教育系統或者個人意願。 ??全文未完,詳見《想想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