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
|

【社工馨語】不設框的快活人生

在這層層疊疊的框架當中,真能找出屬於自己的定位嗎?(圖片/黃湘喻社工)

◎陳玉琳(屏東分事務所社工)   最近經常被問及自己的職業,有些許久未見的朋友見面時會以為我不再從事社工一職,起初還真的蠻納悶為什麼會讓人有這個疑問,了解之後才得知…原來是我挑染了一頭灰綠髮,讓人誤以為我轉至其他行業發展了。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就喜歡玩髮,喜歡嘗試任何造型讓自己驚喜,曾經把自己頭髮漂一個太白而讓路過的小孩以為我是因為生病頭髮才變成如此,也曾經染過鮮紅髮色,游泳後因為掉色讓人誤以為是受傷流血,弄得旁人相當緊張,雖然經常發生這類窘境,但我依然樂此不彼的變換髮色;記得剛擔任社工時曾有人告訴我,當社工就是要有當社工的樣子,頭髮染得太特別並不是件好事,從此之後,我放棄了這項維持已久的樂趣,即使有染髮,也都會是較為不過度明顯的深色。   進入勵馨之後,透過一些課程以及和同仁間的討論,慢慢發現其實真正的專業並不會因為外在的自己而受到影響,即使我外表改變了,但內在的知識及技能依舊存在,對於個案的同理以及熱情亦不會因此而消失,既如此,又為什麼要放棄這項可以讓我得到快樂的事情呢?   不知道大家以為的社工是什麼樣子,很多時候大家對社工的「以為」無形中成就了一個框架,牢牢地套住社工,彷彿只要跨越邊界一步,就再也不是所謂的社工了;其實不只是社工,很多事情都會被人們的既定印象給限制住,我相信如果今天有一個搖滾樂打扮的老師,大家看見後的疑問絕對不會比看見一個挑染一頭灰綠髮的社工小。   其實框架及刻板印象並不單單存在於職業當中,生活裡也經常出現,說說我們服務的young爸媽吧,很多人對於young爸媽的焦點並不會在爸媽二字,反而注意力集中在young這件事情上,但事實是即使年齡較小,未必無法擔任好爸媽一職,但是在刻板印象當中,就是會不自覺地認為他們這麼年輕養育孩子就註定了什麼樣的人生,然後用一個主流的框架限制並無限註解了他們的任何言行舉止。   當我們在高舉人權、人本主義的旗幟時,是否也該改變總是用「以為」來思考及看待人事物的陋習,學習包容彼此的不同,相信每個人能夠活出自己獨特風格的人生,開拓一個不同的生命空間及勇氣。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