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8
|

【勵馨投書】打破性騷擾迷思!錯在加害者,不是受害者

撰文/林和謙(總會資源發展媒體專員)

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因違反性騷擾防治法而申訴的國內性騷擾案達549件,女性占多數;但男性被性騷擾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您認為的性騷擾是什麼?

直覺想到性、性別、肢體碰觸、無肢體碰觸?

或是不舒服、不受歡迎?

而男性被性騷擾就該裝作不在乎嗎?諸多性騷擾迷思值得探討。

為了拆解性騷擾/性侵害的迷思,幫助性侵倖存者找回勇氣與希望,鼓勵女性勇於發聲並反抗性騷擾,勵馨的愛馨學園特別邀請資深倡議專員邱曉英與教育組督導郭育吟,針對直接服務和倡議中看到的性侵害/性騷擾錯誤觀念一一拆解,希望能破除性別迷思。

邱曉英舉出性騷擾的類型,包括言語、肢體、視覺,以及讓人不舒服的性要求,其中發生在職場上不受歡迎的騷擾與性要求屢有所聞。她還提到有人因受到日本A片的影響,竟還出現女性「樂意被他人侵犯」的離譜觀念。 而有些性騷擾迷思甚至讓人無言,例如女生應該不討厭性騷擾吧,不然為何當下不拒絕?摸一下又不會怎樣,幹嘛大驚小怪?她一定做了什麼或穿著暴露,才會被性騷擾?追求喜歡的女生,哪算是性騷擾?他平常是好主管、好同事,怎可能騷擾別人?她外表長得很安全,怎會被性騷擾?

此外,因為男性被賦予的陽剛特質,所以若被性騷擾就應忍氣吞聲,裝作不在乎,上述這些想法其實也是性別歧視。 郭育吟表示,一直以來我們的師長總是叮嚀:別太晚回家、裙子不要穿太短等,因此女性若遭受性騷擾或性侵害,就會有人認為她一定是太晚回家、穿太露。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遭到性侵或性騷擾的人反而要被責備?女性穿著較露、裙子短就是錯嗎?其實這些迷思與傳統社會價值觀、父權社會、文化氛圍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翻轉或鬆動這些迷思,我們可以怎麼做?

包括扭轉傳統觀念、修正父母的教育、大眾媒體謹慎傳播資訊等。

至於被害者遭到性騷擾,應鼓勵他們向重要他人求助,最重要的是,大家不應一味責怪受害者,以免造成二度或三度傷害;社會應將重點放在加害者上,以免失焦。

性暴力加害者的犯罪動機不一定都是性需求,像是特殊情境、焦慮、心理壓力等,或是想展現控制。而受害者需要有人陪伴、默默支持、接受諮商與輔導;旁人不必過度關心,只須靜靜陪伴,當他/她需要時再給予幫助。

而身邊重要他人也需要被支持,才可讓受害者與家人都逐漸走出來,重新擁有幸福。 勵馨鼓勵女性說出受創的故事,才能建立能力與力量,啟動內在力量。

多年來,經過婦團與相關組織的努力宣導與倡議,女性遭性暴力的議題逐漸受到社會與國際重視。勵馨更響應V-Day活動,該活動是由美國Eve Ensler女士發起的全球性運動,其主要訴求為「終止對婦女施暴」。

勵馨在演出國際名劇《陰道獨白》10年後,去年開始發展台灣版陰道獨白《拾蒂》,希望更貼近國內的生活與社會,並計畫分3年演出三部曲。去年首部曲主題是性侵害/性剝削,勵馨幫助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女性走出陰霾,讓她們勇敢站上舞台發聲、親自演出,鼓勵同樣的受害者走出來,終止婦女受暴,更期盼透過演出,能翻轉傳統社會的性別迷思!

 

文章露出連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006/706089/

相關文章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