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所有同工為幫助受暴婦幼生活重建全力以赴。
1983年,勵馨基金會創辦人高愛琪、梁望惠在台北廣慈博愛院擔任英文教師義工,那兒收容被迫從娼的不幸少女。一開始,她們為女孩的遭遇感到悲傷,但也慶幸只要出了廣慈,孩子就會有新的生活。但是,幾年過去了,當初說要回來的少女沒有一個履行承諾。直到有一天,她們在台北街頭偶遇其中一位女孩,很震驚的發現她重回火坑,女孩說:「我沒有家。」
少女從娼問題就像是一條河,有人在下游搜救,但是上游還是不斷漂來不幸少女,有的被撈起,更多的就這麼漂過去了,然後消失了……。
曾經有一對因亂倫受害的小姊妹花剛到勵馨時,仿若冰封下的女孩,既不會笑,在單薄衣衫下對刺骨寒風也沒有反應,她們以「不感覺」回應痛苦創傷,性侵害是一個巨大的創傷,台灣去年發生15102件性侵案件,平均每35分鍾,發生一宗性侵案。她們就像沒有嘴巴的孩子,說不出她們的創傷與感覺。
台灣的家暴案件更嚴重,去年通報超過十一萬件,平均每4.5分鐘,發生一宗家暴案。有一位七十歲的阿嬤長期受到家暴,幾乎完全喪失自我,來到勵馨接受諮商重建後,她有一天說:「有勵馨真好,我終於知道不用被打的感覺了。」「不用被打」應是天生自然的權利,阿嬤到七十歲才「終於有機會」恢復上帝的榮美,並找到力量的出口。
台灣的查某啊,妳的人權在哪裡呢?從被賣、被剝削、無家可歸的少女,到被性侵、青少女懷孕,還有媒體報導的檳榔西施、鋼管女郎,長大後承受的家暴,這些暴力深深傷害女人的靈魂,到底暴力的根源在哪裡?
若檢視台灣一些約定成俗的語言,就可知道為什麼了。像是「破麻」、「賤內」、「厭食女」、「援交妹」、「恐龍妹」、「玻璃天花板」、「豬不肥肥到狗」、「賠錢貨」、「老處女」、「剩女」、「敗犬」、「貞節牌坊」、「恰查某」…,有感受到它的傷害嗎?其實,這些性別刻板框架、父權體制思維,深深的進入嵌進社會文化裏,這才是暴力的根源。它宰制了男人與女人、卻也壓迫了女人,女人成為第二性,被言語、行為暴力、甚至性侵對待,缺乏自信也缺少社會支持去對抗。
我們若不改變社會文化與結構,再多的服務也只是補破網,一定要從源頭改變。
回顧25年來,勵馨本著基督精神,以追求公義與愛的決心和勇氣,堅持服務與倡議同行,陪伴了無數的受傷女性,從從中途之家到反雛妓運動;從保護少女到充權empower女性;現在進入終極目標「終止性暴力,共創性別公義的社會」,雖然女性的需要漸漸被看見,社會似乎也愈來愈願意重視性別議題,但是,勵馨仍在往性別公義的路途中邁進。
勵馨期許,不論男女,從生命開始之初,不會因為性別篩選而被拋棄;求學時,不因為懷孕而被迫離校;就業時,不因為性別而被差別待遇;相愛時,不因為衝突而遭受暴力對待;年老時,不因為任何因素被遺棄;落實男女同為夥伴,共創性別公義社會,讓每一種性別都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