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孩子遭遇性暴力,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驚慌、錯愕、疑惑、憤怒,甚至是情緒失控。隨之席捲而來的,更可能是深深的無力和自責。
得知孩子遭受性侵的當下,家長與重要他人受到的驚恐與無力可想而知。慌張之下,有時脫口而出的話可能是:「為什麼事發的時候你不說?」「不要亂講!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為什麼這麼不小心?!」
勵馨基金會提醒,在得知事件的第一時間,家長、親友等「重要他人」難免會有負面情緒,但過度的情緒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做錯。
實務上,有些家長會選擇否認,拒絕相信孩子,或說服孩子隱忍,這些反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二度傷害。不僅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加害者若未被究責或妥善處理,可能會再次傷害他人,進一步造成孩子難以復元的創傷。
無論如何,當事件已經發生,家長身為支持孩子的「重要他人」,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是必要的。
「重要他人」的反應,是影響性暴力受害者後續創傷復元的關鍵。我們可以先告訴孩子兩件事:
1. 這不是你的錯。
2. 接下來,我會陪著你、保護你,一起走過這段經歷,走向復元之路。
此時,家長需要營造一個信任且安穩的處境,讓孩子感到安全,並清楚明白自己並沒有錯,錯的是加害者。
同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明,政府有提供相關協助資源,除了家長外,還有專業人士會陪伴他一起面對。當孩子感受到大人的安撫與接納時,才有可能把完整始末說得更清楚。
遭遇創傷的孩子可能會反覆出現許多症狀,例如身體莫名疼痛、作惡夢、拒絕上學,年紀較小的孩子甚至可能會出現尿床、大哭大鬧等退化行為。
因此,家長與重要他人需要保持敏銳,若孩子有上述情形,應試著與他和緩溝通,並帶他就醫或進行諮商。
在這過程中,請再次向孩子說明,出現這些狀況不是他的錯,並告訴孩子無論需要多久,家長都會陪伴在他身邊,聽他說,與他一起面對。
性侵後的創傷復元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孩子的情況可能反覆不定,時好時壞。因此,家長與重要他人需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勵馨建議,重要他人不必獨自承擔重任,可以與專業人士討論,雙方合作建立安全網。透過專業協助,讓自己避免陷入耐心與信心耗盡的困境,也能專注於做好聆聽、同理與支持的角色。
陪伴孩子復元的過程,家長與重要他人會耗費大量心力,長期下來可能負荷過重而不自知,甚至因為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導致出現「替代性創傷」。
勵馨建議,家長與重要他人應隨時審視自己的狀態,評估自己的能力範圍。
請不要忘記,雖然家長是孩子的重要陪伴者,但也需要被支持。「你」的焦慮和悲傷,也應該被好好接納與安放。
所以,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統和抒發管道,是很重要的。支持系統包括家人、朋友,甚至專業諮商。
透過向願意聆聽、值得信任的人分享感受與想法,可以幫助自己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理解。
傾訴時,可將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談談自己在陪伴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反覆描述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也別忘了每天讓自己有獨處的時間,覺察和整理情緒,或是找尋抒發管道,例如書寫、繪畫或運動等。同時,也需要適時放鬆,例如與他人輪流陪伴孩子,或趁孩子可以單獨與醫師或諮商師對談時稍作休息。
重要他人的陪伴與協助是孩子復元過程中的關鍵。陪伴孩子走過漫漫長路需要專業網絡的合作,以及穩健的重要他人狀態。只有如此,才能為孩子築起保護傘,成為他復元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