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

【新聞稿】家務PLAY、共好不累──「家分題」桌遊發表會

撰文/ 林佳緣(公民對話部媒體組 總督導)

「我的孩子不喜歡家務勞動」,「叫孩子幫忙做家事時,他卻反問:為什麼爸爸、哥哥弟弟不用做家事?」勵馨基金會在服務過程中常遇到民眾問這些問題,並發現,做不做家事常是引起家庭紛爭的導火線,雙方一言不和,大打出手。

 

勵馨也看到現代人過於忙碌,常以管教代替溝通。然而,家庭成員間的良好溝通其實是消弭家庭紛爭、暴力的關鍵之一。為讓家庭溝通和家務分工不再是難題,勵馨在情人節前夕推出「家分題」桌遊,期待成為家人感情升溫的催化劑,化解積怨與暴力。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家務常常落在是誰的身上呢?」從行政院主計總處105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來看,已婚且家中有一名小孩以上的女性每天從事無酬照顧,包含照顧子女、老人、家人、做家事等,必須要花上 4.4到6.33小時。以夫妻(同居人)來看,妻子平均每天花3.81小時,比其丈夫(含同居人)的1.13小時,多花了超過3倍的時間在進行無酬照顧。

 

勵馨基金會在記者會當天以行動劇訴說家庭中存在的性別與家務分工議題。

 

行動劇中的父母期待女兒:「幫媽媽煮個飯、把家裡整理一下」,或替「爸爸倒杯茶」;如果沒有幫忙做家事,女兒會被父母罵:「這樣嫁不出去」、「沒人會要這麼懶惰的老婆」。勵馨說明,在社會約定成俗的傳承與教育下,家務勞動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與義務,再加上是無酬性質,常使人忽略勞動者(即劇中媽媽)的辛苦。長期下來所累積的積怨和壓力,讓劇中的媽媽大喊:「這個家是我一個人的嗎?做得好覺得是應該,做不好被大家罵又嫌。」

 

勵馨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專案督導陳源提到,從服務中看到個案婦女因兼顧工作與家庭照顧,蠟燭兩頭燒。勵馨服務的小媽媽白天外出工作,寶寶由媽媽或阿嬤照顧,而有的小爸爸在生長過程中沒被教導要分擔家庭照顧之責,寶寶出生後,無法面對壓力而落跑。勵馨看到家事分工是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中一塊重要的拼圖,故運用家庭會議、突發事件、破除性別角色刻板、互動引導、及公民機制等元素來設計「家分題」桌遊。

 

勵馨基金會說業成基金會是落實社會企業責任的典範,並感謝業成的贊助,使勵馨可以與阿普蛙工作室合作開發全台灣第一款具性別平等教育意義的策略型桌上遊戲,名叫「家分題」,協助七歲以上的大朋友、小朋友運用桌遊,以輕鬆愉快的方式搭起溝通的橋樑,傳達「家務PLAY,共好不累,幸福家庭加分題,家務分工不閃避」的精神。捐款二千元即贈桌遊一套。電洽037-260035勵馨基金會。

 

業成基金會執行長陳伯綸說,他的大兒子喜歡桌遊,所以收集不少桌遊。兒子知道他要出席桌遊發表記者會,既開心又期待。陳伯綸也說,這桌遊設計的很好,未來打算用這款桌遊與孩子討論家事與分工等議題。 阿普蛙工作室設計師且是「家分題」桌遊的設計者吳健毅介紹這款桌遊設計,是以「版塊」作為家人拓展自己的生活領域,「家事版塊」代表家裡各樣的家務,「娛樂版塊」代表自己想做的娛樂,如果沒有人做家事,家事堆滿整個家庭,個人就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只有少數人在做家事,就會產生失衡,做家事不會替人帶來快樂。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副處長鄧華玉感謝勵馨基金會用心策劃桌遊,用活潑生動的方式讓大眾體會家人共同承擔家務的重要性。她指出做家事是白天正職以外、夜間無酬、假日無休的第二份工作,透露出做家事者的無奈和負擔,現在許多婦女進入職場後,仍是由婦女主要負擔家務。行政院為去除性別刻版印象與偏見,讓民眾了解照顧子女是父母共同的責任,透過宣導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和照顧工作。

 

玩聚設計執行長楊倬睿分享體驗桌遊的心得與驚豔之處,娛樂版塊可以拿高分數,做家事的分數相對較低,這設計也挑戰玩家:「為什麼我要做家事?做家事又不能得高分」。另一個好玩之處,是可以反映每個人在做家事與玩樂間的權衡,也可以看到,玩家們透過討論與合作做家事,去除家事版塊,共同得分和進行娛樂。

訂閱電子報

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

暫時無法接受訂閱,請稍候重新嘗試
分享
勵馨基金會